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是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还是“四大发明”和汉语汉字。近年来,从《中国诗词大会》《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国风”系列节目“出圈”,到故宫、三星堆等博物馆中的“文物盲盒”畅销,再到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的持续火爆,中华文化呈现出其应有的态度、厚度和温度,表现出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
2022年央视春晚,一段《只此青绿》舞蹈让全国观众眼前一亮,“圈粉”无数。舞者眉眼锋利、绛唇高髻,以翩跹舞姿勾勒出层峦叠嶂的青峰、烟波浩渺的江河,一甩袖一回眸、一呼一吸、一颦一笑,铺开一幅大气磅礴的《千里江山图》。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尽显宋画之美、古典之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创新的舞台表现形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展卷人”“递藏者”。“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自创意诞生那一刻起,就牢牢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不仅打造出“中国风”艺术精品,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是激活了每一个中国人根植于心的文化基因,不由得泛起文化自信。
习爷爷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所谓“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对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争做传承者。传承的不仅仅是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那种坚毅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在理性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更多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