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智库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八个着力点”
2018-12-25 07:3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佳宁 沙勇  
1
听新闻

  决策眼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领会把握娄勤俭书记关于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具体要求,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在“运河11城”推进,借鉴京杭大运河五个省市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践,下一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注重“八个着力点”:

  着力点之一:全方位融入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本准则。在11月5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抢抓战略机遇、提出更高站位,把率先探索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全方位对标,作为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路线图”的基本遵循。同时,科学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其核心为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着力点之二:文旅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依托和抓手。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我省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管理引导作用,着力构建激发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须从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流通组织、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文化产品进出口政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六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适时、择地举办“大运河文化博览会”,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抓手。

  着力点之三: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的“1+5”融合,全面变革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形态。我省大运河沿线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在策动市场力量,应将政策与市场互动看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力,从而构建平行站位、同步发力的“1+5”融合文化产业链。特别是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和消费。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研发符合文化创意企业需求的产品,引导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大运河流域地级市、县域、特色小镇需把握公众需求变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大运河文化产业成为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和幸福产业。

  着力点之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基因为根脉,培育江苏大运河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体系。“运河11城”须充分运用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红色文化、旅游生态文化等资源,推动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加大对原创文化精品的扶持力度,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省级层面须加大旅游景点的文化融入和品牌营销战略,将区域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利用,组织研究人员编写具有文化底蕴的景点介绍,突出地方特色旅游项目的知识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加快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

  着力点之五:在大运河沿线省市率先进行地方立法,为大运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据悉,省人大正在进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立法调研。建议借此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权益保障以及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规则。理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事权,避免多头管理。在立法的审查标准、审查程序上,注重大运河文化产品内容审查制度。明确、健全大运河文化产品经营各环节的市场准入主体及进入、退出的条件、机制,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及行业禁入制度。完善税收调控制度和具体的大运河文化产业市场管理制度。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制度,配套完善文化市场中的各类中介法律制度,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规范运作。

  着力点之六:全方位接轨世界运河文化规则,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必然选择。要秉持正确的保护理念,传承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带动生态、旅游和物流等各个领域的建设,进而向世界展示江苏大运河文化。建议“运河11城”各自就大运河经历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以及创造出大运河流域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若干因素分别梳理,由省运河办统筹,以“三个一”对外,即一个口径(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境外的说法)一个文本(中文文本与英俄法三国文字对应)和一个形象(宣传片)。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推动大运河沿线优秀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扩大大运河沿线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贸易往来和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推动江苏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

  着力点之七:第三方评估和政府购买服务对接,促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智库产业“浮出水面”。建议以省社科院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大运河研究中心为省内大运河智库研究机构引领,选择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两端”加“一点”——徐州、苏州和扬州,加快打造以智库人才集聚为核心的智库产业。依托“两端”加“一点”,针对大运河公共政策、国家和地方战略的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落实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研究、创新,提出战略建议。鼓励发展智库产业,提出并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智库产业业态。“运河11城”需以智库产业集群的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既填补产业空白,又发挥新型智库第三方评估,以及补位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殊作用。

  着力点之八: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旨归,构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议“运河11城”适应、扩大和引导大运河流域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和有效模式,不断释放文化消费需求,挖掘大运河流域文化消费潜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保护优先”,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大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前提和核心。坚持“服务发展”,优化遗产地生态环境,鼓励和推动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惠及民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指标体系中,反映公用设施、生活环境、就业收入、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类指标须占总指标数的一半以上。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重要作用。树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亮点、新样板、新标杆,让百姓对大运河文化带发展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切实把大运河文化带塑造成我省文化标志性品牌,勾画出文化带、旅游带、生态带并行的新愿景,真正实现娄勤俭书记提出的“让人们一提到运河想到的是江苏”。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大运河研究中心)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