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记住!古典园林看苏州,近现代园林看无锡!
2018-12-03 08:53:00  来源:江南晚报  
1
听新闻

  “皇家园林看北京,私人园林看苏州,现代园林看无锡。”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被视为国粹的园林艺术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无锡园林的特有风格也开始成为学术研究的话题和对象,类似的说法从个别专家的私人观点渐渐进入学术范畴。

  异彩纷呈的无锡园林

  谈及园林,国内几乎没有哪座城市可以与苏州媲美,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等9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古典园林”几乎成为“中国园林”的代称。无锡与苏州文化上同宗同源,相距也近在百里之内,但2000多年的历史中,不但无锡的城市级别要比苏州差一个量级,而且两个城市的审美趣味也迥然不同。

  在专业人士的眼里,苏州园林是城市园林,是古代文人、精英文化的体现,而无锡园林更多地结合了无锡的自然环境,特别是上世纪初中国进入现代社会转型期后,一批在工商经营中赚了大钱的资本家们也开始营造园林,使这个城市既有毫不逊于“世界文化名录”水准的古典园林——寄畅园这样的精品,又有一大批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晚清—民国风格园林。

寄畅园(陈大春 摄)

  而具有这样完整园林发展脉络的城市,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无锡的近代园林与苏州的古典私家园林,恰恰形成了艺术风格上的鲜明对比,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园林文化。

  “资本家园林”与“民国范”

  无锡濒湖园林中最为著名的三处景区:鼋头渚、梅园、蠡园,都是从当年本土工商业者自建的小园林逐渐归并、扩大而来。

蠡园(陈大春 摄)

  园林史专家郭明友认为,无锡近代园林除了取景上的“无锡特色”外,至少还有这样两个显著特点:

  公众性——

  资本家们摒弃了传统私家园林在封闭空间里营构典雅小院落的范式,希望让自己的园子面向大众、四季开放、公共享用。虽然无锡公花园是否为国内“第一座”公园尚有争议,但鼋头渚、梅园当年也都是不收门票的。荣德生甚至还在梅园里办学、开会、举办学术讲座,对周边的百姓来设摊做生意也听之任之。诵豳堂抱柱联所书“为天地布芳馨,栽梅花万树;与众人同游乐,开园囿空山”,正是这位开明绅士期望以园林教育民众的理想体现。

  除了自己带头,他还多次呼吁上海赚到钱的同乡们,一同在太湖边打造“东方日内瓦”,开拓旅游市场。可以说,以梅园为代表,无锡近现代园林走出了一条中国园林从古典向现代、从封闭向开发、从独乐到众乐的自觉转型发展之路。

  时代性——

  同样以梅园为例,梅园最早的建筑是整体购买、易地迁建而来的诵豳堂(楠木厅),这是一座清代早期风格的中国式“老房子”,在它的周边配置的刻石、峰石、洗心泉、天心台、揖蠡亭、清芬轩、招鹤亭等,同为传统风格。诵豳堂前的香海轩和东侧的乐农别墅,则是木构梁架、砖石墙体、中式屋顶、穹门拱窗,属于当时流行的中西“混搭”风格,就是典型的“海派建筑”了。

香海轩

乐农别墅

  而经畬堂和荣宗敬别墅依山势设计了南欧台地园林建筑的对称式台阶,荣宗敬别墅的左侧披屋,甚至还有圆柱穹顶的罗马风格。

经畬堂

荣宗敬别墅

  敦厚堂是豁然洞学生的习武场,青砖黛瓦、中式屋顶,轩廊却是西式的砖筑拱门。

敦厚堂

  念劬塔也是现代砖混结构与传统中式风格的融合。

念劬塔

  各式各样的建筑借高低起伏的地势掩映在万树丛中,同样达到了完美和谐,并没有因风格差异而造成视觉冲突。

  今天流连在这些园子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园主们当年筹划建设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无锡人不拘陈规、敢于创新、大胆务实的思维方式,这也应该是无锡这座小县城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一跃而起,成为有全国影响大都市的重要文化基因与内在动力。

  李正是新时期的“锡派”大师

  值得欣喜和骄傲的是,“锡派”园林在新中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去年去世的李正(1926—2017)先生,参与了目前绝大多数园林的整修和新建,留下了业界认为足可传世的精品杜鹃园、吟苑,以及双虹园、太湖仙岛这样颇具“前卫”色彩的作品。

  除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擅于平衡自然与建筑的关系,“在传统形制中推陈出新,试图创造简洁、洗练、素雅、明快的新格局,更好地满足现代功能的要求”,还有就是他自己所说的“肯动脑筋,能在因地制宜、少花钱上下工夫”,恰恰应合了他的老友陈从周先生对无锡近代园林的评价:“不欲以大量资金投于不动产”,致使园林建筑平实简朴。充分体现了精明的无锡人少花钱多办事,讲实用的特点,也符合当今风景园林减量设计的先进理念。

  郭明友认为,无锡园林不但自成风格且自有体系,但目前与许多城市一样,虽然现在民间、学术界和政府层面都不乏热情,但尚缺少专业性、系统化的研究。他特别希望建立起一支有传承的研究梯队,进行长时间的持续研究。他本人近年来就一直想培养几位土生土长的无锡籍研究生,可惜却一直没有能够招收到。

  江南园林之于文化复兴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郭明友副教授,曾在无锡工作多年,在园林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的《论无锡梅园的审美特征与历史价值》《无锡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之比较》等论文,对无锡近现代园林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观点。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从中华文化复兴的高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郭明友认为,提及“江南”和“江南文脉”,首先要追问“江南”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它又代表了什么。在他看来,尽管“江南”在历史地理学上有着相对清晰的地域边界,但是,“江南文化”的形成与积淀却是千百年民族人口大迁移的结果,历史上,或为躲避中原和西北一带的战乱,或是因为辞官、贬谪后退隐,北方各时代的精英曾长期持续地向江南地区迁移,明清时代,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一带集中生活的文化精英以及为这些人群服务的高水平艺术家、匠人们,在日积月累后共同缔造了江南文化典雅精致的特色,把“江南”文化打造成为高超艺术水准与崇高道德精神相融合的典范。高品质的生活情趣、更开阔的眼界视野、见贤思齐的人生追求、铁肩道义的家国情怀、重视公益公德的价值观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与古为新生命力的内在特质。江南传统园林以诗理画意来组织叠山理水、建筑设计、植物配置等物质造景,既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形式,又有外柔内刚、外圆内方的风格气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和展示窗口。在西方工具理性和科技主义文化强势冲击世界各地传统文明文化的当代,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江南园林寓理想与造景、寄化育于无声的价值,显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中国传统造园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就无锡现代造园而言,梅园、鼋头渚、蠡园等因为紧密结合了无锡独特的自然山水,熔铸江南本土文脉,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而成为经典,正如李正先生所说,这些园林“像是自己长出来的”。反之,近年来的“欧洲城”“亚洲城”“统一嘉园”等主题公园因背离了这些原则,因为生搬硬套、嫁接拼凑、急功近利,而成为失败的造园案例,留下了现实而深刻的教训。

标签:园林;无锡;苏州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