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立夏过后,天气转暖,茅山镇丁家边村的桑果也由鲜红变为紫红,一串串沉甸甸的桑果,挂满了枝头,五月桑葚酸酸甜甜味道,勾人回忆,使人陶醉。
茅山镇丁家边村位于茅山镇西北部,紧邻江苏省茶博园,与华阳街道、白兔镇接壤,全村以桑葚为高效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桑葚种植面积近5000亩,丁家边村也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近年来,丁家边积极探索村社合一运行模式,全村98%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桑果,也成为群众致富的金果果。
桑树“住”进了大棚
“今年我家大棚里的桑果从4月24日就开始采摘了,6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桑葚种植户钱根喜介绍说,“以前,桑果都是靠天收,天气的变化对桑果的影响特别大。特别是这种长桑果,特别怕霜冻。”
长桑果是丁家边村桑果品种中的“明星产品”,长的细长细长的,又被游客戏称为“毛毛虫”。钱根喜在试种这种品种时,发现这种桑果不耐寒,风大的时候容易掉,由于成熟期早,也容易被鸟吃。为此,钱根喜就想到了让桑树“住”进大棚。
“桑葚种在大棚里有很多好处,桑果会提前上市,价格就会高一些,同时桑果的采摘期也会延长,我大棚里的桑果采摘期估计比露天的大棚采摘期延长10-20天。”钱根喜介绍说。除此之外,大棚防风,温度也升高,适合桑果的生长,桑果的品质和产量也提升。
“我打算明年投入10来万元,再建3-4亩大棚,品种包括大十、中胜、桂花蜜等多种游客喜欢的品种。”钱根喜说。
桑葚产业实现“接二连三”
在丁家边村的道路两旁,大片的桑葚已经成熟,红的、紫的、黑的桑葚把枝条都压弯了腰,十分诱人,果农们正忙着把已经成熟的果子采摘上来。
王女士就是镇江人,她这几年都来丁家边采桑果。“我这几年都来采,这里不仅很近,开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而且这里的桑果绵软汁多,口感特别好,好像小时候的味道。”
近年来,桑葚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大户参与、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的原则,不断改良桑葚的品种和结构,加快桑葚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以深加工、观光采摘、休闲体验三位一体的桑葚产业体系,让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攀升。
莫仁礼从1999年开始种植了9亩“台湾1号”的酒桑。2008年,政府引进东方紫酒业。东方紫酒业和老百姓签订收购合同,保底价收购全部桑果,当年他家一亩桑果净利润就达到5000元左右。
随着全域旅游的推广,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从2014年开始,茅山镇开始举办桑果紫酒节,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丁家边的桑果知名度越来越高。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前来采摘的游客少了不少。往年到这个时候,小车子停的都看不到头,都是来采摘桑果的。”种植户莫仁礼介绍说。
除了采摘鲜食桑果以外,桑果的衍生产品也不断被开发出来,桑叶茶、桑果干、桑果酱、桑果汁、桑叶破壁粉等多种衍生品作为伴手礼被游客带走。此外,在大厨的巧手烹饪下,桑叶和桑果作为菜品也不断呈现在游客的面前,桑叶粽、桑叶鱼、桑叶包子、桑叶面条、桑果酱汤圆等色香味俱全的桑葚菜品美食争“香”斗艳,让游客体验独特的美食。
桑葚产业搭上“电商快车”
“新鲜桑果难以保存,我们一般都以线下采摘为主,但是今年疫情对我们线上的深加工产品的销售影响不大,相比同期,我的销售额反而翻番了。”果农任潘介绍说。
任潘从2016年起开始在网上销售适合运输的桑叶茶、桑果干等深加工产品。“第一年我做了80斤的茶叶和80斤的桑果干,当时觉得很多,也担心在网上卖不出去。”
随着桑果紫酒节的举办和不断的宣传,丁家边的桑果知名度越来越高,“现在很多人在桑叶才发芽的时候就在网上问我桑果好吃了不,我就通过朋友圈推广我的桑叶茶、桑果干等深加工品。”
通过不断的努力,任潘的深加工产品品种从原来的桑叶茶、桑果干2种,增加到桑叶破壁粉、桑叶芽头等5种,2019年销售额达到了60万,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在快递停运近2个月的情况下,1-4月销售额20多万元。通过网上销售,她的消费者也遍布了全国,包括内蒙古、新疆等多个地方。
“明年我打算再做点桑枝片等产品,丰富我的产品种类,通过电商,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我们丁家边的桑葚产品。”任潘对未来做好了规划也充满了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