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刊发了《一张“小纸条”背后的爱心故事》,“我能解决你一顿温饱”的“小纸条”,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记者昨天深入采访,了解到了女店主潘在芳一个以善报“恶”的故事。
一段监控视频,竟让她对“小偷”心生怜悯
这个以善报“恶”的故事,得从9月9日凌晨的一段超市监控视频说起。
当日凌晨2:15左右,一名男子来到她家超市门口,在门口摆放的冰柜前,徘徊了好一阵子,然后撬开柜门锁,拿了一瓶饮料,一饮而尽。男子离开前,特意回头,把冰柜门关好。
潘在芳告诉记者,当天早晨看到冰柜被撬开,也很生气。她反复观看监控视频,一心想把小偷“揪出来”。但看到“小偷”一饮而尽后返身关实柜门的情景,她渐渐陷入了沉思:冰柜中有几十瓶饮料,“小偷”没有席卷一空,若非口渴难耐、身无分文,此人也不会撬锁行窃。她不由得对“小偷”心生怜悯。
“小店的客人大多是病人家属,大家都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
10日发生的一件事,直接触动了潘在芳。
潘在芳的超市靠近苏北医院,不少家庭因病致贫,病人家属紧巴巴的,甚至买个面包都要犹豫半天。开店4年来,顾客遇到难处,潘在芳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多说一句话,主动送上食物。遇到对方谦让,她就编善意谎言:“面包快过期了,你要不要?”然后挑些价格高的面包,塞入对方袋中。
10日,一位60多岁的病人家属走进超市,转来转去没有买东西,最后走到收银台前忐忑地询问:“有没有过期食品?我还没有吃饭。”面对这一场景,潘在芳顿时湿了眼眶,立即送上面包、牛奶和一些生活用品,并叮嘱这位老人“今后遇上困难,就来找我”。
联想到前一天看到的监控视频,潘在芳思来想去,打印了一张“小纸条”,贴在超市门前:“人在外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如果你真有需要,请你小声告诉我,我能解决你一顿温饱……”
自打“小纸条”贴出来,再没有发生“撬盗”事件。
昨天一大早,一位60多岁的大爷一瘸一拐地走进店里,从包里掏出《扬州日报》,轻声地问:“真的能免费给一份吃的吗?”潘在芳说:“说过的话,怎能收回头?”
潘在芳再三关照记者:“不要宣传我,店里的客人大多是病人家属,我懂得他们的难处,能帮一把是一把。”
做好事“上了瘾”,待命捐髓十多年不敢换号码
“潘姐,今天降压药吃了吗?”临近中午,超市收银员颜兴兰提醒道。正从面包车上卸货的潘在芳,接过药盒,抠出一颗,扔进嘴里,直接咽了下去,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
颜兴兰告诉记者,潘在芳既是能吃苦的“女强人”,又是有人情味的“老板娘”。颜兴兰孩子小,潘在芳从来不安排她上晚班。
“我佩服她,更心疼她。”颜兴兰说,“潘姐是单亲妈妈,儿子14岁,为了给孩子攒学费,她开车四处采购、亲自搬运,就是想多省点钱。”
4年前,潘在芳买了一辆面包车,经常独自一人前往南京、无锡、镇江采购,一天驾驶200-300公里是常有的事。开车路上,她经常捎带路人,还帮助周边店铺采购商品。
紧挨潘在芳家超市的康诚五金店负责人江女士说,潘在芳是这条街上有名的“热心大姐”,做好事都“上了瘾”。
10多年前,潘在芳就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扬州第87位报名捐髓的志愿者。5年前,她曾经接到红十字会电话,有患者与她骨髓相近,可是配型没有成功,为此她至今遗憾。10多年来,她不敢换手机号码,并且24小时开机,就怕急需骨髓配型时联系不上。
昨晚,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林斌从南通出差回家,看到本报“小纸条”的报道后,对记者说:“近年来,扬州时常出现像‘小纸条’这样的温情故事,总能引起社会关注。‘小善心、小善举’越多,越能化戾气为祥和。”
(来源 扬州日报-扬州网 通讯员 曹霞 马莹 记者 陈晨 胡俭 摄影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