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12日讯 去年,扬州晚报曾刊登《80年前日寇侵略扬州又添罪证 扬州发现<贞烈耿六姑传>手稿》的报道,扬州名医耿耀庭的妹妹、耿鉴庭六姑在日寇侵入扬州时,以死报国护家。耿氏后人在整理耿鉴庭遗物时意外发现陈含光撰写的“耿六姑传略”手稿,希望将这部珍贵手稿捐献给扬州。经过本报牵线搭桥,耿家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昨天上午,扬州“耿氏家族”档案捐赠仪式在扬州市档案局举行。耿刘同姊妹一行人从北京赶到扬州,向市档案馆捐赠耿六姑的有关档案。
本报牵线
耿氏后人捐赠珍贵手稿画像
“这个就是陈含光《贞烈耿六姑传》碑文的完整手稿。”捐赠仪式上,耿鉴庭的儿子耿刘同将珍贵的手稿交到了市档案局副局长、市档案馆副馆长、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朱道宏手中。
1939年出生于扬州的耿刘同,是著名园林专家、画家,曾担任颐和园副园长、总工程师。耿刘同说,在耿家巷的耿家后花园院墙中,砌有一块“耿六姑贞烈坊”,旁嵌有石刻《贞烈耿六姑传》,是扬州名儒陈含光所书写,这块牌坊是扬州今日仅存的贞烈牌坊。陈含光这份手稿对扬州历史和文化研究有着极为珍贵和重要的意义。
同时捐赠的还有耿鉴庭为纪念六姑所作《记丁丑六姑殉难事》手稿,也是第一次面世。“先在室六姑、讳汝诚,生于清光绪元年乙亥……”其中介绍了耿六姑的生平以及以死报国护家的事迹。1937年12月18日,幽静的耿家巷石板路上响起了铁蹄声,当时六姑年已六十三岁,八姑年已六十岁。她们两人都听到过日本鬼子侵犯扬州,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她们将某种香药藏在身边,以防万一。过了四天,日寇破壁将入,八姑便把所藏的药取了一半,用水和服;六姑把剩余的药和酒服下。六姑殒命,八姑呕药未死。手稿中还收录了文人们所作纪念耿六姑的诗。
“去年整理父亲遗物时,在书柜里的一个纸箱里发现了《贞烈耿六姑传》碑文的完整手稿,还有父亲所画的耿六姑画像和所作手稿,以及其他文人所写纪念耿六姑的诗句。”耿刘同发现这些档案后,与本报记者联系,表达了想捐赠给故乡的想法。经过本报牵线搭桥,珍贵档案得以“回家”,目前全部保存在扬州市档案馆中。
耿鉴庭大女儿、耿刘同大姐耿引曾向记者回忆起了耿六姑太。“我见过六姑太,在我的记忆中,她是个性格直率、刚强的人。”六姑太一生未嫁,桃李满天下。耿引曾年幼时,祖父、父亲在药室给患者看病,药室后的书房便是六姑太的私塾,教男女幼童识字、描红。可惜她没能等到六姑太教她识字。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但在危急关头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表现出中国人的气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后来为六姑太立了贞烈牌坊。陈含光先生撰写了《贞烈耿六姑传》。”耿引曾说,时间过去80年了,希望六姑太的事迹能为更多的人所知,能为更多的人铭记。
乡愁难忘
耿氏后人昨天再回耿家巷
昨天下午,耿刘同姊妹一行人故地重游,回到了位于耿家巷的耿家大院。看到后花园院墙中的“耿六姑贞烈坊”,耿刘同感慨万分,说起父亲耿鉴庭还有一个遗愿,希望把当年文人好友所写纪念耿六姑的诗“搬进”耿家巷。“父亲希望在我们老宅子里《贞烈耿六姑传》碑文旁边刻上这些诗句。”因为这些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耿六姑精神的弘扬和继承。
耿氏后人还表示,此次捐赠是一个开始,耿耀庭、耿鉴庭的遗物中还有很多与扬州有关的资料档案,“我们发现这些资料对扬州的历史、艺术和医学价值都很大,后续我们将继续整理,捐给扬州。”
此次回到老宅,耿氏后人都很激动。虽然在北京生活已经几十年,但与记者交谈时,地道的扬州话时不时从他们口中流畅说出。摸着老宅斑驳的墙砖,幼年在扬州生活的场景还是那么清晰,大姐耿引曾还能找到当年耿六姑太的私塾位置。
谈起扬州,耿氏后人表示是自己的“乡根”。“虽然现在定居在北京,但是乡根还是在扬州,我们姊妹几个商量着把这些珍贵的资料留在扬州,它见证了扬州的历史。只有在扬州,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耿刘同说,耿家祖先从山东逃荒至此,是扬州这座城市的包容,让他们站住脚跟,又是扬州文化的浸润和哺育,使得耿家成为文化世家。“从我先祖开始,耿家对扬州、对扬州文化的热爱,已经深入了我们的血脉之中。我虽然17岁离开扬州,但是我一直说,我是扬州人,扬州文化是我最大的乡愁。”
通讯员 侍琴 彭伟
记者 姜涛 王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