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23日讯 “我只是开门扔了个垃圾,没想到飞进来好几只蚊子,咬了我一宿。”市民葛女士吐槽近期蚊子变多了。记者昨从疾控部门获悉,本月已迎来蚊子活跃期,7月至8月则进入高峰期,市民需及时做好防护措施。
据了解,我市在居民区、公园、医院等地设有30个监测点,每天日落半小时后,疾控部门工作人员人工开启诱蚊灯10-12小时,第二日关闭诱蚊灯并收集蚊虫,进行数据统计,然后每月汇总,再对比分析蚊密度趋势。
本月蚊密度是4月两倍多
30多种蚊 咬人的主要有五六种
记者从市疾控中心急传科了解到,本月蚊密度有缓慢上升,略高于2015年、2016年同期的4%-5%,“目前蚊密度是4月的两倍多。”急传科副科长罗直智告诉记者,3月下旬并没监测到越冬蚊的活动,4月上旬,出现少量蚊子萌动,多以“越冬蚊”为主。“越冬蚊”刚苏醒,活动强度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今年温度总体平和,上升并不是很快。“相比较于今年,前三年(2014年到2016年)的‘越冬蚊’苏醒较迟,而今年蚊子出没情况总体来说属于正常水平。”
目前,已迎来蚊虫的活跃期,“5月、6月是蚊虫的活跃期,到了7月、8月,则进入蚊子的高峰期。”罗直智介绍,根据监测,今年扬州蚊种并没出现特别变化。扬州蚊种有30多种,但咬人的蚊子主要有五六种,如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其中,库蚊个头较大,是优势蚊种,生长在阴暗的地方,活动范围最为广泛。
30个监测点 监测蚊密度
日落半小时后开启诱蚊灯收集
每年3月份开始,疾控部门就在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牲畜棚等多种不同类型地点设立监测点,采用诱蚊灯等方式,随时监测蚊子成虫动态,严密监控全城蚊密度。“3个区3个县级市共有30个监测点。”罗直智介绍,目前我市采用单一诱蚊灯法,疾控人员一般将诱蚊灯摆放在离地1.2-18米之间,日落后半小时,人工开启诱蚊灯。“一般每天收集10-12小时,第二天再人工关闭诱蚊灯,并收集诱蚊灯内的蚊子,进行统计,核算数据。”
收集蚊虫时也有讲究,当监测点处于外环境,不能有小雨;在内环境要处于家庭上风口,否则数据都会不准确。
通讯员 疾控轩
记 者 王诗韵
■热问
如何灭蚊?
“翻盆倒罐”很重要
靠单一的方法无法将蚊子彻底消灭,需综合治理。首先是环境治理,诸如容易积水的下水管道、储水的容器、使用过的瓶瓶罐罐甚至矿泉水瓶、废弃的轮胎等,是蚊子容易繁殖的温床。建议人们“翻盆倒罐”——清除破罐、饮料瓶等可积水的垃圾,有用的反转倒放;处理特殊积水——妥善存放废旧轮胎,以防积水;有用的储水,至少每周换新,并洗刷容器内壁等。其次,需安装纱门、纱窗、减少人蚊接触、使用蚊帐等。再有就是采用物理方法——诱杀,即在多蚊场所可大量放置诱蚊箱(灯),既经济,又简便。
需说明的是,蚊香一定要在睡觉前2-3小时使用,因为空气中的药物浓度达到作用的时间是2小时以上。最好的办法是将房间密闭且不要留人,过2小时后,将蚊香灭掉,将房间通风后再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