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有地上空间,也有地下空间,城市地上地下的一体化开发利用和管理,离不开地质大数据的支撑。眼下,一场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的精细调查正在苏州开展。而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进一步融合,有望呈现一个更“透明”的苏州,为城市开发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更好服务。
昨天,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北园路边,一台钻机正在作业,此时的探查深度已达到地下203米处,所取得的样本,将进入实验室接受进一步化验。与此同时,古城东南角的桂花公园内,技术人员已完成了地下水的勘查和取样工作。“这次勘查主要有两项任务,苏州地区标准地质数据库建设及水文蕴藏情况探查,包括地下土层结构以及地下水资源的水质、流量、流向等。”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陈春明介绍。
古城一南一北两处作业区域,是“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苏州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评价试点”工作中的两个点位。此前,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自建队以来,已积累了苏州大市范围内10万个点位的相关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它们为苏州城市整体规划和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城市开发利用对数据的要求更高,地质勘查的技术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有必要对地质数据进行更新,以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陈春明说。
据了解,“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苏州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评价试点”由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实施,工作范围为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该项工作在整合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合理补充钻探、物探等多种调查研究方法,查明基岩、构造、松散地层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多尺度、多参数的三维结构模型。而通过进一步收集工程地质资料,推动多源数据融合,有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城市开发利用、灾害预防、资源利用等工作。记者 叶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