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两位老苏州讲述百年老物件往事
2021-04-15 22:03:00  来源:苏州日报  
1
听新闻

王金妹向记者展示“传家宝”木质米桶。□刘达摄

苏报讯(见习记者刘达)日前,姑苏区金阊街道办事处联合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启动“寻运河记忆展时代新颜”运河人家老物件征集活动。在征集过程中,两位“老苏州”带来了家里传承近百年的米桶和升罗,这两件布满岁月痕迹的盛米容器把我们带回了曾是全国最大的米豆批发市场——枫桥米市的那段辉煌岁月,苏州发达的漕运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68岁的王金妹家住金阊街道金夏社区三元二村,她向记者展示了一件不起眼的老物件——木质米桶。米桶虽已老旧,表面的红漆也有多处磨损,但这却是王金妹家的“传家宝”。“大概90多年前,我婆婆带着她的嫁妆嫁到苏州,这个米桶就是嫁妆之一。”王金妹介绍,当年“米桶、马桶、困桶、立桶”是苏州人婚嫁必备的“四大桶”。记者看到,这是一个高度约20厘米的圆形米桶,外表刷有红漆,底部和腰部各有一圈铁箍,大概能装10升米。“当时谁家里的米桶比较满,就代表这家人过的日子比较好。”王金妹说,那时候家里人多,吃的米也多,每过两周她的婆婆会按时把米桶装满。“每天都能吃饱穿暖,那时候大家就觉得日子很幸福了。”

除了能“喂饱”一家人的米桶,家住金阊街道白莲社区的居民李峰为记者展示了米桶的“配件”——升罗。“升罗就是一种从米桶里舀米的容器,装满是一斤半的米。”74岁的李峰告诉记者,清朝末年,他家祖辈在浒墅关附近开米行,这个升罗就是当时重要的盛米工具。记者看到,这个表面已泛黑的木质碗状容器,开口是个边长约14厘米的正方形,深约9厘米。“听我的祖父介绍,当时从阊门起一直到浒墅关,运河上来往的都是运米豆的船只,苏州的粮食销往全国,升罗就是其中重要的量具。”李峰说,后来升罗逐渐走进居民家中,大家可以根据人口数量,用升罗精确取出所需的米量。

退休后,李峰逐渐对漕运文化及升罗这类与漕运文化相关的老物件产生了兴趣。他查阅资料发现,从清朝起,枫桥米市的繁荣就远远超过其他大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米豆集散中心。据《寒山寺志》记载:“自阊门至枫桥十里,估樯云集,唱筹邪许之声,宵旦不绝,舳舻衔接、达于浒墅。”“唱筹”即粮豆吞吐中斛子、筹码的碰击声和计数之音,“邪许”即交易买卖中的呼唤吆喝之声,可见枫桥米豆市场之盛况。

如今,米桶和升罗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枫桥的漕运文化则有了另一番风景。前几年,枫桥景区历时半年的策展、施工,恢复了当年米市盛况。走进老街,曾经的“盛运米行”整修一新,游客“置身”当时的繁华盛况中,还原了老阊门外居民的生活状态。

姑苏区金阊街道联合苏报集团发起的运河人家老物件征集行动正在进行中,扫描左侧二维码进入活动页面上传图片。参与此次征集将有机会获得主办方送出的福利,提供的老物件或老照片有机会参与“运河人家”老物件巡展,其背后的故事将通过《苏州日报》和“引力播”App展示,讲给更多的人听。

标签:枫桥;米桶;苏州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