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苏州考古“挖土人”:为“土”奔忙,寻找人类10000年
2021-03-25 10:53:00  来源:看苏州移动端  
1
听新闻

【看苏州专稿文/龙美娟、视频/姚轶】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近日,三星堆遗址文物“上新”,让考古“挖土人”又火了。

而距离三星堆2000公里之外的苏州,也有一群为“土”奔忙的“挖土人”,他们手执一把洛阳铲,一点点挖开人类历史长河的记忆碎片。

90后挖土担当

挖的不仅是土,还是历史的碎片

3月23日清晨,看苏州记者在苏州城西南的某考古现场,见到了一群“挖土人”。只见他们手持铲子、铁锹、镐头等挖土工具作业。

挖掘现场,不远处能望见青山,脚下是土墩,手边是1000多年前的砖室墓,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

苏州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项目领队张铁军告诉看苏州记者,眼前正在挖掘的是一个唐代的砖室墓,目前已挖掘出一些青砖。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考古人员多为资深学者。这个资深,不仅代表学术方面,也反映在年龄上。不过,在唐代砖室墓挖掘现场,一群90后占据了重要位置。

学古建筑专业的张猛猛,出生于1994年,是苏州考古研究所的“挖土担当”,他每天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拿着各种小刷子小铲子刨土挖土。

张猛猛说,挖掘前他们先通过洛阳铲,根据洛阳铲打出的土质土色包含物,来辨别下面是否有墓葬的痕迹,然后再进行考古的发掘。

在现场,看苏州记者看到挖掘出的土层划上线条。张猛猛解释说,这几条线可不简单,一划就是百年,“第一层土是现代建筑垃圾堆积层;第二层是现代耕地层,通过这里面的一些植物根茎,可以判断它有植被的痕迹;再往下去的话,就是唐代的墓葬堆积层”。

一锹一铲,叩问大地缄默。一担一篮,剥除历史尘封。在从业4年多的张猛猛看来,每一勺土,都是承载着历史痕迹的,每一个时刻,都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见证到古老文物的重见天日。

“考古的确很好玩,会因为发掘到一件独特的文物而欢呼雀跃。有时候在博物馆看到自己参与发掘的文物展览,很有成就感。”张猛猛说这份工作的价值,就是为人类保留更多一点的文化遗产。

70后学霸担当:

为“土”奔忙,寻找人类10000年

在挖掘现场,看苏州记者看到两个青砖砌成的墓室,尽管青砖墓室还被泥土包裹着,但却砌得十分规整,各部位结构紧凑。

考古人员清除掉船形墓室上方的泥土后,墓室里露出来,墓室底部也铺了一层青砖,侧面分布着小壁龛。不过,和想象中考古现场看到棺材、人骨不一样,现场除了青砖就是黄土。

“骨头都已经化成一抔黄土,这个墓葬为船形砖室墓,密封性不强,人骨很容易腐化。”看出记者的疑问,考古队的“老法师”张铁军笑着说,“考古圈有句话,叫‘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几十年’。像明清时期的浇浆墓,由于浇浆隔氧性很强,墓室中的器物、骨骼都能得到很好的保存”。

查看墓葬后,张铁军初步判断这是一个唐代的墓葬遗存。他解释说,一是从砖的形制、墓葬构制的方式,以及里面的小壁龛的特点判断这是唐代砖室墓;二是苏州地区的唐代砖室墓,有着鲜明的特点,两侧墓砖倾斜筑成弧型封顶,像一艘船,也像一条鱼,有人称作为船形墓或者鱼形墓。

“算是比较大型的古墓了。”张铁军说,这种墓葬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对了解唐代时期苏州的社会文化生活等都有意义。

张铁军从业近20年,是苏州考古研究所的学霸担当。学的是历史专业的他,对考古产生浓厚的兴趣。心之所向,素履以往,2001年从事考古工作后,一干就是近二十个春秋。

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虎丘东吴皇家墓葬群……这几处考古发掘曾轰动一时,而张铁军都参与了其中的考古挖掘。

(虎丘东吴皇家墓葬群)

“考古从业者一生中能遇上一个成果辉煌的考古发现是挺难的一件事,得看运气。”扎根苏州近20年,张铁军手执一把洛阳铲,一点点挖开了人类历史长河的记忆碎片。在张铁军看来,在苏州从事考古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苏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文脉延续不断。苏州的故事,产生于史前时期。距今一万年前太湖三山岛上原始先民的活动遗迹是目前可追溯到的苏州历史文化的源头。

修复担当

让千年前的碎陶重圆

考古“挖土人”除了挖土,挖“宝藏”,还会干什么?修复!

从古建筑专业转行考古的彭飞,也是一名90后,不仅是挖土达人,还是修复担当。

彭飞告诉看苏州记者,发掘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有残缺,或是残碎片,这就需要后期大量的整理和修复工作。

在彭飞的“修复室”,记者见到了他的修复成果——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陶器。

“比起前期在野外考古发掘中风吹日晒的辛苦,室内整理和修复工作更加繁琐而复杂。”彭飞说,考古是一项很严肃的、专业性很强的事业,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外人看来,对一堆碎片进行拼对、修复十分枯燥无味,不过彭飞却认为,这是一个探索过程,“每当面对一块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陶片,就想象自己在和7000年前创造它的工匠对话,和历史在对话”。

彭飞介绍说,一件完整的陶器呈现在眼前需要经历分类、梳理、拼接、统计编号、清洗、拼粘、石膏浇筑、修胚、打磨、抛光和后期美化等多道工序。这份工作必须学会沉下心、戒浮躁、耐住寂寞。

“看着这些,从一堆碎片到一件件漂亮的陶器,很有成就感。修复后的陶器,在博物馆展览,心里挺自豪的。”肤色黝黑的彭飞,腼腆一笑,“其实,能让别人知道这种祖先的文化,也是我继续坚持下去做考古工作的动力之一”。

彭飞说,他热爱考古,他义无反顾地深入考古现场,能时刻与“无声”却“有意”的文物进行交流。对他而言,考古是梦想与人生的碰撞。

标签:苏州;苏州记者;考古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