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这家糕团店历经五代已有百年
2019-01-18 10:55:00  来源:苏州新闻网  
1
听新闻

  又一波寒潮来袭,记者见到杜家糕团第五代传人杜招明时,他只穿了一件薄薄的毛衣,衣袖高高挽起,把一锅刚蒸出炉的年糕揉好,交由父亲切片。年关将至,这是杜招明一家的生活常态。在通安镇,提及杜家糕团,几乎无人不知,到杜招明,已是第五代。一家人始终坚持全手工制作糕团,不偷工减料。“做的是良心,品的是味道,一样都不能少。”杜家父子说。

  杜招明挽起袖子在土锅旁用力打揉年糕。记者刘晓平摄

  “小时候的味道”秘诀就是“糯”

  “小时候的味道”几乎是通安人的集体记忆。小时候,上学的早饭就是两块杜“家糕团,软糯香甜,还很管饱。“”杜家的青团子、肉团子,都是从小吃到大的。”米香氤氲的糕团店,总有闻香而来的乡邻,走过路过,留下一句句赞赏。

  那么,杜家的糕团有没有秘诀?又是什么让一代代乡邻口齿留香?杜招明的答案是一个“糯”字。

  一个“糯”字看来简单,其中却有不少讲究。首先在原料配比上,选的是极细的太湖糯米,不仅口感好,做出来的年“糕还很光亮。”其次是在火候掌握上,讲究的是土锅旺火,在蒸制十来分钟的过程中,要有专人守着,不时查看糯米熟度,调整火候。接下来,更是做年糕的关键环节——反复打揉,要趁热,还要用力,在一打一揉中年糕的黏性会不断增加,甜味渐渐渗透。

  80后传承人不谈辛苦谈未来

  说来轻松的制作过程,真正掌握也很不易。伸出双手,杜招明说,因为要趁热揉,一开始的时候,双手都烫满了泡,直到做了三四年,渐渐适应,泡才慢慢消退。

  遇到逢年过节,供货需求旺盛时,此中的辛苦更难以传言,一家人从早上5点忙到半夜12点,来不及舒展一天的腰酸背痛,躺下来瞬间就能入睡。正因为如此,“80后”的杜招明大专毕业时,想帮忙父亲一起做糕团,但遭到父亲的极力阻拦。

  在外打拼五年后,看着一天天上了年纪的父母一直辛劳心有不忍,杜招明依旧回到了的父亲的身边,给这家百老年店增添了新的气息。

  守着这份祖辈传承至今的手艺,杜招明还有很多想法,如何能让糕团的产量更大,如何能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当然,再怎样,小时候的味道’绝不能丢。”他说。

  本报记者刘晓平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