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用幸福感提升古城居民“精气神”
2018-12-28 14:23:00  来源:苏州新闻网  
1
听新闻

  策划 杨秉灏 沈红娣 □撰稿 沈红娣 高戬 朱雪芬 胡毓菁

  这几天,75岁的钮家巷居民钱杏珍和她的一群老姐妹没闲着。她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人偶剧《七只狸猫》自11月28日首演以来,受到不少小学、幼儿园的欢迎。这部戏通过山塘街七只狸猫的有趣故事,传播苏州传统文化,弘扬真善美的正能量。“演了7场,场场爆满。看到孩子们表现出的热情,感到很开心,”钱杏珍说,对我们这群‘好婆级’演员来说,演戏不仅能让大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更能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收获一种幸福感。”

  改革开放40年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不断创造经济发展的一个个奇迹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被书写成一个个辉煌篇章。新时代下,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改善民生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在古城姑苏,追求幸福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一种满足,更是来自居民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表达和感受。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精神上的满足感“千金难买”

  在姑苏区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老苏州钱杏珍是位社区“名人”。2012年5月,住在平江路联萼坊大院子里的她,租下院子里另外4户住房,经整修及添置有关物具、用品,开辟了平江路上首个民生文化景点“姑苏联萼坊人家”,内设客厅、书斋、织绣房、旧家用品室、喜堂、膳房等对外展示。很快,原汁原味的“联萼坊人家”成了社区老苏州的“新家”,也成为游客们必到的平江路“景点”之一。

  “退休前,我长期从事文化工作。退休后,我觉得自己要找点事情做做,让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在钱杏珍看来,作为展示苏州文化的窗口,平江路不应仅是苏州的建筑、美食、手工艺的展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苏式慢生活的情调,“看到游客在‘联萼坊’里体验苏州人的精致生活,我心里挺自豪的。向游客、年轻人推广传统苏式生活方式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这两年,钱杏珍又迷上了传统文化的推广。每逢传统节日,她会组织志愿者在山塘街、平江路向游客展示吴地民俗。今年,她以山塘街的七只狸猫为创作素材,组织一群热爱文艺、乐于奉献的“好婆”,一起排练演出人偶剧《七只狸猫》,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些老人平均年龄62岁,最大的75岁。聚在一起排练时,虽然很辛苦,但大家劲头十足。

  至今,钱杏珍和她的“好婆”剧组已先后到沧浪实验小学、浒关中心幼儿园等义务演出了7场。每到一处,“好婆”们穿上人偶演出服,在舞台上精彩演绎。台下的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入戏”深的孩子会激动地站起来,要冲上舞台为“狸猫”们加油鼓劲。“为了排演这场戏,我自掏腰包2万多元。看到演出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再累再苦,掏再多钱也值得。”钱杏珍说,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对我来说,虽然已经75岁了,但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挥自身价值。这让我在精神上得到了提升和满足。”

  生活中处处有“微幸福”

  享受简单的快乐成“新常态”

  钱杏珍的幸福故事并不是个例。在平江历史街区,提及改革开放40年来精神文化生活的变化,更多居民讲述的是平淡生活中属于自己的“微幸福”。它们是生活中的一段快乐时光,是定格在脑海中的一个美好瞬间,是对生活的宽容与满足,是对人生的感恩和珍惜。“享受简单的快乐”已成为新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新常态”。

  今年58岁的韩萍在平江路中张家巷住了32年。她说,改革开放40年来,生活条件改善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现在,她每天朗读美文、写书法、弹钢琴,晚上还要去苏州公园跳一个小时的广场舞。“50多人聚在一起,大家跳跳舞,聊聊天,特别开心,感觉时间也过得特别快。”大儒巷社区居民朱红梅是个老党员,退休后当上居民自管小组组长。她每天在辖区巡逻,护街护巷,收集社情民意,“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幸福。”朱阿姨说。

  对于钮家巷社区东升里花无缺花艺工作室的创始人、80后赵辉来说,自己的幸福生活是从“生存”到“生计”再到“生活”的改变。已经从事干花制作及销售8年的他,至今还记得2011年刚开始创业时的艰辛。“当时,为了拓展销路,常常把自己制作的小束干花带到平江路去售卖。”后来,花艺工作室慢慢有了起色,赵辉的干花设计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花艺行业的兴旺与发展,很大程度说明人民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赵辉说,现在,在插花创作之余,他会约上三五知己喝喝茶、弹弹琴,生活富足之后的内心生活十分充盈。他还经常参加社区举行的送祝福、送温暖等公益活动,将自己的这份幸福感传递给更多的人。

  平江历史街区的历史街区社区朝霞学习组成立于2000年,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社会组织。该学习组以生活在平江路上的退休职工为主体,以学习、讲授、座谈等方式,对姑苏城的古街、古井、古宅、古城历史等人文景观进行再学习。今年86岁的何似帆是学习组的发起人、第一任组长。他说,看到学习组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自己很欣慰。“通过学习组的长期学习,我积累了大量知识,我的心态非常年轻,精神面貌很好。活到老、学到老,只要身体允许,我会在学习的道路上一直坚持下去。”

  提升古城居民获得感

  “精神食粮”满足享受生活需求

  “近年来,街道、社区在积极打造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通过党建为民服务项目以及社会公益组织活动等形式,组织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的居民也主动参与到古城保护、晒书阅读节等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交融。”平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勇表示,精神文化活动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参与者通过获得社会认可,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人生价值。“各类精神文化活动赋予了古街老宅以及在此生活的居民新的生命力,提振了精气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一直以来,姑苏区始终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滋养中享受美好生活,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今年以来,姑苏区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围绕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元宵灯会、“轧神仙”庙会、“石湖串月”、孔子文化节、苏州“腊八节”等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越来越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让参与的群体越来越广泛。双塔街道2018“子城今韵”迎春祈福年俗文化节、平江街道晒书节、金阊街道“锦绣阊门”文化艺术节、虎丘街道山塘园艺文化旅游节等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姑苏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姑苏区还将加快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提档升级,推动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至2020年,全区各街道100%建有综合文化站并达到国家等级标准,力争到2020年底,辖区内所有社区100%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公益电影放映等功能于一体的“8+X”标准化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街道辖区内至少建有1至3个图书分馆。同时,姑苏区将鼓励利用修复的古建筑设立体现姑苏文化特色的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等向社会开放;实现“10分钟文化圈”标准化建设,以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

  观察者说

  以文化参与提升居民幸福感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继红认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裕,还包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满足感。

  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不断见证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足的巨大变化。根据美国政治学家英格尔哈特的观点,西方自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开始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型,即从对物质的满足转向对幸福感、归属感、自我表现和生活质量的追求。这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转型”。

  叶继红表示,目前姑苏区也正在发生这种“文化转型”,这可以从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社区文化生活中来得到体现。例如,大妈参与的“广场舞”,社会组织参与提供文化服务等活动,都体现了广大居民对于文化活动的热心与参与。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一方面丰富和充实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并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荣誉感,提升了生活品质。另一方面,有利于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姑苏区通过发动居民自行组织和开展文化活动,调动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有力地激活了文化建设的内源性动力和社会自治力量,使居民个体与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重要主体之一,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政府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同时,这种文化参与行动所带来的参与感,也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从而形成参与城市文化治理的内省与自觉。

  记者手记

  “幸福”将成生活关键词

  40年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也为大家的精神生活开拓了一片新天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界定不仅限于物质上的满足感,还开始关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获得感,对内心的幸福追求有了明确的目标。

  采访中,很多居住在姑苏古城里的普通人,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对当前生活的满足。一种简单的快乐,深深地感染着我——因为一份责任和担当,主动参与古城保护和传统文化推广的钱杏珍、实现从“生存”到“生计”再到“生活”改变的80后创业者赵辉、因为兴趣爱好而学习广场舞、钢琴、朗诵的韩萍……每个人的生活普通寻常,甚至有些微不足道,但他们追求情感、追求快乐、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幸福感和获得感。于是,微幸福”这个词出现在眼前,或“许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新时代,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幸福是物质和精神上的一种满足感。令人欣喜的是,各级政府已将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让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未来,“幸福”将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生活关键词。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