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互联网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它让许多新兴产业兴起的同时,也让一些旧事物走向衰亡,其中就包括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那些纸质杂志,如今的处境可谓十分尴尬。
说起杂志,大家都不会陌生,然而现在买的人却越来越少,更加残酷的是,曾经专门售卖杂志等纸质刊物的报刊亭,如今也难觅踪迹。现在也只有在一些书店里,还能发现杂志的身影,但也不复往日的荣光。谢女士在湖东邻里中心经营着一家书店,说起杂志曾经的辉煌,她依然记忆深刻。虽然现在书店里依然有杂志售卖,但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减少了不少,销量更是下滑严重。她称他以前一个月要卖近万元钱的杂志,而现在做一年的钱还不如以前一个月多。同样经营书店的金先生对此也深有感触,之前杂志都是书店的主打产品,如今也被放在了不太显眼的位置。刚刚开始的时候各种杂志把两个书架都放满了,现在一个书架都放不满。
曾经风靡一时的报刊杂志,为何不再吃香了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刊物不断涌现,现在很多市民都习惯在手机、电脑等平台浏览文章,更加方便快捷。在电子刊物的挤压下,杂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能够活的滋润的更是少之又少。书店老板介绍,现在销量最好的,仍然是老牌杂志读者,还有部分类似“博物”等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但和巅峰时期,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文化学者柯继承表示,和电子刊物相比,纸质刊物有不少缺点,因此走向衰亡,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无论是色彩方面还是内容灵活方面,都超过了印刷杂志。相比之下,杂志就比不过电子读物了,所以它的淘汰看似必然的。
为什么在衰退的背景下,读者仍能保持一定的销量,柯继承分析,很可能还是一种情怀在起作用。中青年一代以前是看读者长大的感情上还有依恋,还有一个就是这一段的中青年特别需要心灵鸡汤式的慰问;而这个读者恰恰是以心灵鸡汤之类的作品为主的,正好契合了这一批中青年的口味读者的编辑也凝合了读者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方向,所以读者这本杂志还能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