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市县专题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长江源头第一村”搬迁出藏族村民新生活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8-27 21:44:00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来到一个海拔3000米的藏族村庄,一年了,这个移民村有何变化?“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的记者走进了长江源村。

  中国江苏网8月27日青海讯 (记者 华 诚)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来到一个海拔3000米的藏族村庄,考察生态移民、民族团结和基层党建工作,并与村民亲切交谈,令当地干部群众倍受鼓舞。这个藏族村庄便是位于青海海西州格尔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点,如今的生态移民新村长江源村。

  一年了,这个移民村有何变化?“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的记者走进了长江源村。

  新修的村大门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情,村道路两旁是一个文化长廊,“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标语十分醒目。一进村,一排排装饰着藏族传统图案的平房仿佛镀上了亮丽的釉彩;汉藏合璧的照壁上“民族团结,构建和谐”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照壁后面,是长江源村小学,宽敞明亮。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格外引人注目,每户围墙上都插着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里是长江源区最大的移民安置点,村民们全部是十几年前从唐古拉山镇(当年叫唐古拉山乡)搬迁到格尔木的。

  64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是长江源村整个变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源村时,就是他在旁介绍情况。更尕南杰告诉“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的记者,长江源村原本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被称为“长江源头第一村”。平均海拔4700米,距市区420公里,常年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生态脆弱,条件艰苦。2004年11月,世代生活在这里的128户409名藏族牧民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卖掉牲畜搬迁到现在的地方,建起了美丽的生态移民新村。

  长江源村寓意来自长江源头、不忘党的恩情。经过13年的发展,现在的长江源村已经有247户共572名村民。记者随机走了一家看见房间里,有电脑、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齐全,卫生间和厨房也很现代化,他们已经习惯了烧煤气做饭。记者来采访时,这户人家正在院子里忙盖新房。牧民们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生活得到全方位的保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2016年全村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9422.7元。

  据介绍,搬到长江源村后,政府每年都会按规定给他发放草场补偿费,仅这笔钱就足够一家人开销了。可是,搬迁牧民仅靠政府补助过日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依靠格尔木市的就业优势。这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长江源村先后办起了藏毯厂和手工制品加工厂,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长江源村紧靠109国道,交通便利,村民外出创业十分方便。针对这一情况,2008年,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帮助村民考驾照搞运输的惠民政策。如今,长江源村近三分之一的村民拿上了驾照,吃上了“运输饭。”其他还有担任草原生态管护员、湿地管护员,建设农贸市场、宾馆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

  移民搬迁给长江源村村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还有村民思想意识的改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在格尔木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长江源村的藏族群众学习技术,发展后续产业——积极融入城市生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长江源村生态小镇建设规划已拟定,村边的环境整治、小游园建设正开始施工,今天的长江源村藏族群众又即将拥有一个新身份——生态小镇新市民。

  “我们搬下来了,野生动物就可以自由自在了。”更尕南杰说,沱沱河草原以前是一片荒漠,现在已经水草丰茂,野生动物遍布。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使草原生态得到大幅改善,草比以前高了,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也多了。

标签:

责任编辑: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