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市县专题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誓让“一江清水向东流”

来源:青海新闻网   2017-08-22 15:35:00
今天,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四个转变”,“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被浓墨重彩地书写在青海高原这方热土上,一系列“生态大动作”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建章立制、转方式、促改革,到保护水源、抑尘、减煤、控车、治企、增绿……

  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湟水河源头掠影。摄影:夏连琪

  青海新闻网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今天,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四个转变”,“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被浓墨重彩地书写在青海高原这方热土上,一系列“生态大动作”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建章立制、转方式、促改革,到保护水源、抑尘、减煤、控车、治企、增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等理念,全面体现在青海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中。

  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统领下,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方向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强。全省上下不断深化“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共识,更加坚定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坚定以“四个转变”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

  青海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祁连山水系是河西走廊的“命脉”和青海湖水源重要补给地。

  对青海而言,维护良好生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没有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就是空中楼阁。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出台制度办法、取消部分地区GDP考核、制定“生态红线”、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几年间,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绿色变革在青海徐徐展开。

  全省上下坚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整体设计、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 《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和《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

  青海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依法治省的重要内容,出台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制定了《青海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修订了《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制定颁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战略部署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早行动、通盘谋划。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6月印发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并依据责任分工形成具体任务的工作台账,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总设计图”和“总施工图”的省份。

  如果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规定动作”是青海面对国家和世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那么改革进程当中的“自选动作”则无不彰显出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作为。

  在全面落实国家改革任务、承接国家有关部委改革举措和试点的同时,我省结合实际,将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最大改革亮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青海积极申报试点,成为国家确定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9个试点省份之一。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领域改革的“一号”工程,提出了“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设立国家公园”的工作目标。2005年起,我省三江源地区取消考核GDP 。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绩效考核中,不断加大生态保护的考核权重,加强责任追究。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初步建立起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评估体系。

  几年间,我省在狠抓生态领域改革、重大生态工程和环境整治的同时,积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多还旧账、不欠新账,严格环境监管执法,提升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保持对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对破坏环境行为“零容忍”,凸显着“青海态度”。

  2013年以来,检查各类企业及项目17771家,发现环境违法企业1187家,依法取缔关闭“十五小”企业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76家,责令停产治理90家、限期治理112家、媒体曝光68家、约谈42家、按日连续处罚13家、查封扣押7家、限产停产6家,移送司法机关17件,实施行政拘留13人、刑事拘留4人、行政处罚664家共计处罚金额3442.65万元。

  政策效应、制度保障、思想变革、行动务实,带来的是看得见的良性循环:三江源区域生态环境宏观生态状况总体好转,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林草植被覆盖度增长地区的面积达到79.18% ,长江流域平均年径流量增加39.2亿立方米,黄河流域增加36.9亿立方米,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农牧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湟水河出境断面2016年Ⅳ水质达标率83.3% ,较2010年提高了50个百分点,并首次出现Ⅲ类水质;祁连山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得到了一定提升;

  此外,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庄扶贫脱贫工程碰撞出的“火花”,不断释放出一层层生态美、百姓富的巨大能量。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投入17.4亿元,实施了3015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的环境整治,占全省总数的67% , 27个县实现全覆盖,初步建立了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原美丽乡村尝到了重视生态环境带来的甜头,越来越多的群众感知着保护生态就是第一责任的信仰,越来越多的高原儿女笃定同一个信念: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历史使命,更应是行动自觉。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