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澈蔚蓝的泸沽湖畔,她散下头发,用彩绳编出小辫,开心地笑了。正值采访江苏海安宁蒗支教团的吴薇抽出间隙,来到泸沽湖欣赏美景。她仅用一个晚上就整理出了26篇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故事,键盘敲下的每一个字都带着滚烫的真情。
腊月廿九过年祭祖,吴薇提着灯笼,神情放空。表姐杨菁蓉拍拍她的肩膀:“薇薇,你怎么了?”“让我休息一会儿。”可是仅仅就是这一会儿,她起身走了,“我回去了,还有两篇稿子呢。”
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首站演出顺利结束后,她依然坐在台下,认真地记着笔记。搭档柳卿回头一看,发现吴薇仍然坚守到最后,不禁松了口气,“吴薇还在,我就放心了。”
30多个部门,她进行“流水线式”采访,成稿速度最快的就是她。心系海安发展的吴薇,为把海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的“高分答卷”让更多人知晓,带领团队一直奋斗在一线。
发现新闻点,她第一时间落实。海安在南通市2020年度综合考核中位居第一等次,冲上了《南通日报》头版头条。打开电脑,吴薇写下:新年伊始,海安上下便发扬“三牛”精神,勇担“两争一前列”使命,全力以赴开新局……
可是,许多事情“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同事梅丛婧拿到修改意见后,看着这篇未完成的稿件,久久不能下手。
2月23日凌晨,这篇《海安以“三牛精神”奋蹄疾驰新征程》的稿件永远地定格在了这里,34岁的“蔷薇花”在这一刻停止了绽放,海安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吴薇猝然离世。
在此之前,她正在计划着和男友的婚礼,准备着给父母换一套电梯房,憧憬着未来的“良辰美景”。
“5年来,我在新闻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时间无序,收入不高,但接到采访任务那一刻,在键盘上敲下一字一句那一刻,依然期盼能尽力做到最好。”这是吴薇在2018年第19个记者节写给自己的话。她的生活里全是“新闻”,脑海里全是“报道”,她点燃了她的文字之梦,实现了她的新闻理想。
据统计,在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平台和《新华日报》《南通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吴薇每年发表作品100篇以上。在海安日报,她每年发表文章500篇以上,平均每天见报稿件2篇以上。2020年,她荣膺海安市首届融媒先锋称号。8年的从业生涯里,她多次被表彰为江苏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苏省县市融媒体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市优秀宣传思想工作者,采写的新闻报道屡屡斩获国家、省、南通市级奖项。《三尺讲台,扛起爱与责任》《致敬!大山深处的“筑梦人”!》《“宁海之约”点燃彝族学生希望的火把》等深度报道、重磅作品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用心讲好海安故事,传播海安声音。吴薇见证着海安日新月异的发展,海安大地也记录下了她践行“四力”之路。
时间对吴薇来说是什么?是一张张排班表、分工表上她的名字雷打不动。凌晨一两点出发、晚上八九点采访没有结束、中午开会到一两点,她都经历过。
哪个女孩不爱美?可吴薇的装束一直都是运动鞋、休闲服,扎着一根辫子。
脚步一旦迈出,吴薇就会24小时待命,踏遍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项目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下午还在采访的她,接到通知,一个小时后就拿上父亲打包好的行囊前往机场,出发到下一个目的地进行采访。
笔头一旦亮出,吴薇不完成誓不罢休。大家可能记不住这位“骨干中的骨干”的名字和面容,但都记得她踏实地抱着笔记本坐在车子的后排,心无旁骛地写稿;严谨地对照着领导的讲话稿,一个逗号都不放过,核对着采访对象的数据,每次都要反复确认;负责地收好每一份采访材料,以充实她的“百宝库”。
心血一旦付出,无论是有资历的老记者,还是才入门的年轻记者,都会称吴薇一声“吴老师”。她会根据媒体融合的新形势,提出好的题材。同时,关心着单位的工作,积极推动招商引资目标的完成。渐渐地,普通同事变成了密友,采访对象变成了好友。
薇言浅笑,一生芳华。吴薇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演绎到极致,就像一辆开往践行“四力”之路的列车,和光同尘、乘风破浪!
辛苦了,美丽的“蔷薇花”!
记者杨钰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