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巷港湾” 创新强磁场
2021-05-11 14:31: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 南报融媒体记者 缪越摄

4月23日,南京“海智湾江宁”国际人才街区揭牌,打造海外引才新高地、国际合作桥头堡。

4月30日,六合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订协议共建六合科技创新港,打造国内一流的气象、环境、信息等领域技术创新策源地。

5月8日,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开园。科技园位于南师大原紫金校区,是南京首个由大学老校区整体改造而成的硅巷载体。

近年来,南京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利用中心城区的存量空间,改造老厂区、老校区,建成上百万平方米城市硅巷;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布局建设大学创新港;打造“类海外”环境的海智湾,为留学归国人才提供“一站式”工作、生活服务。“巷港湾”的创新模式,为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注入了强劲动能。

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去年12月,南京在国内首创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打造海外人才来宁发展首站集聚区,在全市建设“海智湾”建邺、紫东、江宁、江北四大片区,接纳全球高层次产业人才和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青年留学人才。

“首站”服务是“海智湾”的一大亮点,人才政策模式也是全国首创——享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3个月内租金全免,其间每月发放3000元研习补贴;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海外科技领军人才,符合条件的提供500平方米以上免费办公场所,给予500万—1000万元项目配套资金;顶尖人才,综合扶持最高1亿元……“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打拼,需要适应期,我们在3个月内做好人才落地、生活,以及事业启航的服务,让人才毫无负担地走进南京、感受南京、选择南京。”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年底,建邺区率先启动南京“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建设,人才公寓已迎来近120位海外归国人才,平均年龄不到28岁。

刚刚揭牌的“海智湾江宁”国际人才街区选址在九龙湖国际企业总部园,是南京唯一毗邻机场、港口、铁路、公路、地铁五大交通体系的街区。街区内集聚了20家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以及T3、紫米和光大等14家知名公司,建有省级智能制造研究院和创新中心,能充分满足海外人才职业发展需求。

据介绍,“海智湾江宁”首期推出100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开放1000平方米双创服务中心;布局2000平方米初创载体空间,可提供200个创业工位,备用10000平方米中试载体。同时,街区内配套完善,建有餐饮、超市、健身房等功能场所;方圆2公里内拥有同仁医院、国际学校、1912街区等资源,是江宁区最适合海外人才工作生活的综合街区。

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当前城市在全球竞争中取得制胜优势的核心要素。南京“海智湾”探索打造“类海外”环境,通过为人才提供全景式、全链条式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才实现更高发展的“一揽子”需求,有利于建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截至目前,“海智湾”建邺、紫东、江宁片区顺利挂牌,江北片区已具备接待能力。四大片区通过入湾申请的人才已达555人,正式入住188人,其中九成以上具有硕博学位,八成以上来自世界200强名校和研究机构。

校地融合赋能产业发展

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还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布局建设大学创新港,集聚优势学科、科技研发平台、服务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资源,打造产学研融通创新高地。

2020年10月30日,南京首个创新港项目——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签约落户。创新港在南京汤山旅游度假区规划“两园三板块”功能布局,围绕南京市“4+4+1”主导产业方向,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发展实际,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在智能制造与装备领域的产业技术基础和行业优势,构成以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核心的“1+3+n”产业体系。同时,创新港将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共同建设微电子学院,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探索产业亟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1年4月30日,六合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订协议共建六合科技创新港,重点建设研究生院、国家级科创载体、国家级科研平台及创新基地等科教研发载体平台,落地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六合区主导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向高端化攀升。

创新港,即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打造创新复合空间,构建科技与服务的结合体、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体,进一步对接南京创新需求,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城市资源服务保障双向通道,推动校地互动、互促、共赢、融合发展。

“存量空间”创造“增量价值”

企业大楼、院校校区,“变身”硅巷科创载体,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纷至沓来。硅巷建设,同时也让老城区增添了科技文化“新地标”,方便了居民的休闲生活。近年,我市主城玄武、秦淮、鼓楼三区已建成硅巷超百万平方米。硅巷突出“城市性”特质,定位为校、产、人、城融合发展的新空间,既缓解区域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又点燃了创新活力,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全市硅巷绩效评价中,秦淮区位列第一。今年,该区正全面推动硅巷建设“提档升级”。

“高地价、过于密集的人口、极其有限的可建设空间,决定了老城区不太可能专门划出一片区域来作为新的园区。”秦淮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说,面向“十四五”,秦淮硅巷将遵循“创新不仅在园区、更在城市社区”的理念,聚焦空间形象、内涵品质、产业布局、人才引育、孵化器建设、服务优化等质效提升。结合当前秦淮硅巷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在核心区进一步聚焦电子信息、通航产业等主导产业方向,形成以创新型经济、研发型产业、融合型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高地。至“十四五”末,秦淮硅巷将实现新增科创载体130万平方米,区域产值超1000亿元。

鼓楼区金川科技园,前身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本部,现已完成硅巷改造,建设成为一个集园林式办公、科技、艺术、创意、生活为一体的科创载体,面积达10万平方米。园内的南京亿人文化传媒公司,彰显了“新消费”的活力,累计带动各类产品线上销售额高达千万元。

近年来,鼓楼硅巷建设亮点不断,截至目前,已有万谷、金川、南财大等硅巷载体31.15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文创产业4条主导产业链。字节跳动、太极计算机、南大-工行金融工程实验室、喜马拉雅音频分享平台等重点项目入驻。鼓楼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鼓楼硅巷建设将更注重多点布局、产城融合、特色鲜明,在老城区里打造出创新“熟地”。

硅巷建设没有成熟样板,玄武区立足中心城区实际,探索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硅巷运作模式。其中,INNO未来城通过产权化零为整,由政府引入社会资本统一规划改造,导入资源;同仁西街7号依托市属载体资源,由区政府积极承租,高标准打造创新服务高地;南理工科技园将卫岗奶业原有土地厂房交由国资平台管理,联动南京理工大学,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记者了解到,我市城市硅巷建设启动以来,玄武区累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2.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过10亿元,通过深化校地融合、升级低效载体、导入产业资源、优化创新生态,已建成市级备案硅巷载体14个,数量居全市之首。以珠江路为主轴,孝陵卫片区、板仓片区和铁北红山片区协同联动,城市硅巷有效辐射带动了玄武老校区、老厂房、老楼宇提档升级,构建起覆盖7个街道的“创新矩阵”。

建设城市硅巷,有利于主城区盘活存量载体、提高产出效益,通过有机更新,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下阶段如何推动硅巷建设发展?5月8日召开的南京城市硅巷建设推进会指出,硅巷生长有其自身发展肌理,要紧扣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引导创新资源向硅巷孕育条件较好的城区、校区、所区集聚,让老城区焕发新生机。硅巷是资源汇聚的创新综合体,要集聚各类要素实现创新赋能、推进创新多样化,全面打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真正把硅巷打造成为南京老城创新的强磁场和主战场。硅巷发展不能千巷一面,要结合资源禀赋打造独特品牌,明确主攻方向,凝练产业特色,实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 马金)

标签:科技园;玄武;师大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