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燕云台》里的南京不是南京,服饰与真实历史有差距
2021-03-03 13:40: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古装剧《燕云台》成功在海外发行引发关注。该剧说的是辽穆宗耶律璟到辽圣宗耶律隆绪间的故事,真实的历史年号与艺术加工的故事,真假交织。剧中对应的辽代历史与社会,则折射出契丹民族的社会风俗与服饰时尚。

大辽的服饰是否如《燕云台》表现的那样?为此记者采访了服饰史学家、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黄强表示,对照契丹民族社会习俗,《燕云台》的服饰,与历史上大辽的服饰还是有差距的。

此南京非现南京

《燕云台》故事发生地在幽州,又称南京。这个南京不是今天的江苏南京,而是燕云十六州之一的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市、河北北部一带。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一座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汉时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今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设置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治幽州(范阳郡,今北京),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宋辽时期天福元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辽),次年契丹升幽州为幽都府,辽太宗大兴土木,定为南京。一直到宣和五年宋朝重金赎回幽州。作为南京的幽州,大辽都城,城市繁华,经济发达。

大辽北班臣僚女子不着汉服

《燕云台》的剧情曲折,宰相萧思温府三千金颇具个性,尤其是三女萧燕燕,个性豪爽,敢作敢为,颇具男儿风范,衣著也颇为豪放,时而契丹民族装,时而汉族裙裳,究其归属大辽北班系统,那就玩得出格了,穿错了衣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建国实现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官制分为北、南两个系统。《辽史百官志一》记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服饰制度也分为两个体系。《辽史仪卫志二》曰:“辽代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辽主与南班汉官采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本民族服饰,即国母与蕃官胡服;国主与汉官用汉服。自辽兴宗重熙年(1031)以后,凡大礼都改用汉服,《辽史》记载:“祭服,辽国以祭山为大礼,服饰尤盛。”

《燕云台》剧情设置有契丹与南朝贸易往来的情节,契丹女子也喜欢南朝丝绸服饰。喜欢是一码子事,穿戴又是一码子事。《燕云台》女主角萧燕燕是北班宰相萧思温之女,尽管萧府有接触与使用南朝丝绸、服饰的条件,但是官制、体制,决定萧府三千金,必须保持契丹民族服饰风格,不会也不可能长期穿着与汉人同款的华服。虽然萧燕燕是后来辽圣宗生母,《杨家将》中大名鼎鼎的萧太后,但是在她没有走进政坛,掌控辽国大权时,她也必须遵循大辽制度,太后、北班蕃官都是穿契丹服饰的,契丹贵族女子又如何能穿汉家衣裳?

辽代男女都穿长袍

契丹民族的服饰以长袍为主,男女都穿同样的长袍。式样一般为圆领窄袖,紧身瘦长。衣襟向左掩束,即左衽。袍裾曳地,袍子左右两侧开衩。辽国女子袍服又称襜裙。《金史舆服志》记载:“妇人襜裙,多以黑紫。上编绣金枝花,周身六襞积。上衣谓团衫,用黑紫或皂及绀,直领左衽,掖缝两边,多为双襞积,前拂地,后曳地尺余,带色用红黄,前双垂至于下膝齐……此皆辽服,金亦袭之。”绀为黑中带红,绀色为带有紫色的深蓝色,蓝色系中最深的颜色。长袍内有白色交领内衣,下身在袍内穿裙,腰间束锦带,锦带的两端长长地拖在身后。

内蒙古兴安盟代钦塔拉辽墓出土过这种女子团衫,以黄褐色菱纹罗织成,两侧不开禊,直领左衽。衣长154厘米,通袖长192厘米,袖口宽16厘米,下摆宽115厘米。内蒙古巴林左旗炮楼山辽墓壁画绘有着契丹传统袍衫的捧唾盂仕女形象。

辽国女性服饰的服色远不如南朝汉人服饰那么艳丽,主要受纺织业发展的限制。辽国服饰服饰除红、绿色,其他都是黑、紫、褐深色系。辽国皇后的服色远比命妇服饰艳丽,《辽史仪卫志二》记载:小祀,皇后戴红帕,服络缝红袍,悬玉佩、双同心帕,脚蹬络缝乌靴。命妇服饰服色依据所属本部旗帜的颜色。

皇后常服有紫金百凤裙、杏黄金缕裙,虽是蕃服,其名称与款式接近汉服。大概是契丹汉化推行之后,与契丹民族服饰融合的改良服饰。《燕云台》中的辽国女子的服饰非常漂亮,色彩艳丽,如果不是左衽,头饰,似乎与南朝服饰没多大区别。

重大典礼大辽国主穿汉服

大辽北班臣僚穿本民族服饰,但是大辽的国主却不穿契丹民族服饰,与南班朝臣穿汉服。祭山等重大典礼,辽国国主也穿汉服。

辽国君主穿汉服,与他倡导汉化有很大关系。当时任用汉人,韩匡嗣、韩德让父子曾先后作为南京幽州府(今北京)留守,与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击败宋兵,以军功得到重用。《燕云台》中的萧燕燕就是后来辽圣宗的生母,承天皇太后,即《杨家将》中大名鼎鼎的萧太后。韩德让得到萧太后倚重,辽圣宗时兼领北、南枢密使,综理军政,成为皇帝以下最高的执政者。

自辽兴宗重熙年(1031)以后,凡大礼都改用汉服。《辽史》里有详细的记载。按照南朝服饰制度,辽国制定了皇帝、皇太子、诸王、官员的官服。

辽主有衮服、朝服、公服、常服,戴通天冠、翼善冠。皇太子有进贤冠、进德冠,亲王有远游冠,官员有进贤冠等。辽主祭祀宗庙、遣上将出征、饮至等用衮服,与中原汉政权的皇帝衮服基本一致。皇帝常服“柘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与《旧唐书》《新唐书》记录的唐代皇帝常服一致。南班官员“五品以上,幞头,亦曰折上巾,紫袍,牙笏版,金玉带。”“六品以下,幞头,绯衣,木笏,银带,银鱼袋佩,靴同。八品九品,幞头,绿袍,鍮石带,靴同。”此种服制,与中原汉族政权的官服也基本相同,朝服、祭服、公服多用汉制。

衮服、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进德冠、翼善冠都是汉人的冠帽。汉民族衮服、冕服有十二章纹,各有寓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被辽国拿来使用,说明对中原服饰的尊崇。

韩德让的服饰太现代太时尚

韩德让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辽史耶律隆运传》记载:耶律隆运即韩德让(941-1011),“重后有智谋,明治体,喜建功立事。”出生于辽国世侯大族。唐朝末期韩德让祖父韩知古被契丹人俘虏到辽国为奴,但到了韩德让父亲韩匡嗣时,由于能征惯战,成为辽国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韩德让从小就受到父亲在辽国征战的熏陶,有勇有谋,为辽国立下战功,得萧太后重用,后来他成了辽国的“摄政王”。

契丹民族的文化发展远没有汉族那么悠久,契丹的物质基础与条件也没有中原汉民族丰厚,其纺织品自然落后于汉民族。契丹本是游牧民族,一方面民族所处的纬度气候寒冷,使用皮毛制品较多,纺织品基本依靠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服饰的实用性大于美化性、时尚性,款式也较为单一。

《燕云台》中韩德让在未做统领前,拜访宰相萧思温时,其着装就非常前卫、时尚,圆领衫并带暗翻领,用金属扣,缀以环扣装饰。这样的服饰,放到今天都属于时尚款,在千年之前契丹统治下的幽州,如何有这等衣着?太现代、太时尚了吧?

不可否认《燕云台》中的服饰精美漂亮,追剧一族喜欢上这样的大辽服饰也不奇怪。但是如果穿着这样服饰穿越到大辽,大概不会被认同。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受访者供图

标签:南京;契丹;服饰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