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的发生,催生小区团购、生鲜外卖等“不接触式”买菜新方式,直播卖货也走进了百姓“菜篮子”。传统菜场提档升级、线上买菜“百花齐放”,给百姓买菜带来更多便利。
12月9日早晨,南京市建邺区飞茂菜场里热闹非凡。10多家卖早点的摊位一字排开,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人。记者注意到,原本逛菜场早市大多是老年人或家庭主妇,现在年轻人的身影多了起来。一身上班族打扮的丁女士手上拎着几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烧麦、茶叶蛋和豆浆,还有蔬菜和烤鸭。她说,上班路上顺便到菜场买点菜,带份热腾腾的早餐。
位于建邺区河西CBD旁的飞茂菜场,附近高楼大厦林立、高档小区较多,跟老城区相比似乎少了些“烟火气”。3个多月前,飞茂菜场进行环境改造,设置小吃摊点。眼下菜场里传统小吃摊点回归,让市民们又吃到“小时候的味道”。
省商务厅的全省农贸市场改造计划已推进3年,前期是开展标准化改造,后期改造将向信息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老城区的菜场改造后“脱胎换骨”。有着20年历史的常州钟楼区老勤业菜场,经过升级改造,成为文艺清新的“生活市集”综合体,吸引不少年轻人前去“打卡”。
最新一代的菜场改造方向是“智慧化”。用信息化、智能化设备打造的最新一代菜场,菜品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追溯,保障食品安全。最近刚改造完毕的南京市栖霞区尧化门街道的好邻里中心,就是一个“智慧菜场”。每个摊位上的电子显示屏,摊主姓名、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菜品价格等滚动展示,所有菜品明码标价、联网管理。电子秤上配有摄像头,买完菜后扫描小票上的二维码,称重时的照片、单价重量、菜品的来源一目了然,既可监管食品安全,也可解决市场上缺斤少两等问题。
这个菜场还配有40个可免费寄存生鲜蔬菜的冷鲜柜,柜子可自动识别物品种类并调节温度。上班前买菜寄存,下班后顺路取走,这一服务让上班族们直呼“贴心”。
疫情暴发后,市民去传统菜场买菜很不方便,电商菜场开始开疆拓土,满足市民生活需要。
反应最快的是生鲜电商平台。盒马鲜生、京东生鲜、本来生活等生鲜平台迅速复工,每天在马路上飞奔的外送小哥成了保障百姓“菜篮子”的主力军。
菜农、菜贩们主动加盟小区团购,为周边小区配送蔬菜。主打菜品团购功能的微信小程序应运而生,具有支付功能的“群接龙”“快团团”等小程序被广泛应用。
在南京月苑农贸市场经营菜摊的90后小伙王笑宇,受餐饮外卖启发,在外卖平台“饿了么”上线自己的“线上菜场”。11月,他又受商场里“盲盒机”的启发,推出“菜场盲盒”。他告诉记者:“很多年轻人来菜场不知道买什么,让我们帮忙推荐,于是我就做个‘菜场盲盒’。消费者线上下单,餐餐都有惊喜。”王笑宇的“菜场盲盒”有猪肉盲盒、鸡肉盲盒、牛肉盲盒、鱼肉盲盒和蔬菜盲盒5种,价格在20元到40元之间,“双11”期间卖出200多份。
今年8月,尧化门街道的好邻里中心菜场和“饿了么”外卖平台合作打造线上运营模式。市民可手机下单菜场的当日新鲜菜,30分钟送到家。菜场摊贩经营也从5平方米的摊位,扩展到3公里生活圈。该菜场负责人蔡长欢介绍,目前菜场里有50多个摊位加入线上菜场,经过一段时间运营,现在每个摊位日均销售额比以前增长1000多元。
在“双12”电商节,王笑宇还尝试了“直播卖菜”。他所在的月苑农贸市场与“饿了么”外卖平台合作,开启菜场外卖直播。这种新模式,或又将给市民“菜篮子”带来新的改变。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方长春说,“百花齐放”的买菜新方式,主要缘于疫情的推动。每一种方式锁定的人群不同,诸如线上菜场、直播卖菜,目标对象是年轻人,而对更多的中老年人来说,逛菜场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刘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