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吴为山:用“东普”向世界讲故事

来源:中国江苏网-扬子晚报   作者:冯秋红   2017-05-11 09:06:00

  “我几十年乡音不改”,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自豪地跟记者说:“我用东普(东台普通话)向世界讲故事。”联系上他时,他正在巴黎出席活动,百忙之中欣然同意参加扬子晚报“江苏声音图书馆”的录制。在世界艺术之林大放光彩的吴为山,从未忘记自己的艺术之根、生活之根、文化之根,也一直用浓浓的“东台”乡音传递着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冯秋红

  吴为山艺术苑

  座座雕塑间流溢浓浓故乡情

  乡音浓浓,乡情眷眷。每年,不管多忙,吴为山都要回家一趟。有时赶飞机、赶火车,回到家已经深夜了,父母会很激动地迎接他的到来,有时会一直谈到深夜两三点钟。母亲会把床整理好,把被褥铺好。睡在家里,再短暂,都是香甜的。有时逢年过节回家,朋友好心安排宾馆,吴为山却还是喜欢跟父母住在一起,用最地道的家乡话,聊着最简单的话题。有时深夜回家,一大早又得出发,但无论多奔忙,心,却是踏实的,“人的感情最饱满、最放松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冒出家乡话,乡音,是具有穿透力的。”

  吴为山出生在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东台。家里的一位嫡亲伯祖父高二适,是书法大家,与林散之并称当代草圣。吴为山的父亲则继承了家中的读书传统,是一名优秀的国文教师。1969年,吴为山一家随父亲下放农村。在艰苦的条件下,吴为山被父亲“训导”,每天背古诗。在父亲的熏陶下,他自幼喜欢写写画画。11岁摸索着写生,画的是乡里熟识的老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连续两年都以一分之差落榜,后来因为报考表上填的“绘画”专长,被录入无锡工艺美校。

  文脉昌盛,是家族的荣耀,也是他埋首艺坛的底气。时至今日,他以“写意雕塑”在整个雕塑界独树一帜,被誉为“雕塑诗人”。他用“书法”作比自己“诗风荡漾、文意堂堂”的写意雕塑:“写实雕塑相当于正书,写意雕塑相当于行书,抽象雕塑就相当于草书。写意雕塑根本的核心就是中国的人文精神。”坐落于吴为山时堰老家旧址上的吴为山艺术苑,陈列了其各阶段的21件代表作品,以及其成长史和出版书籍等。苑内小桥流水、树木花卉,与掩映其间的一尊尊形态各异、个性鲜明的写意雕塑相得益彰,座座雕塑间流溢的是浓浓故乡情,呈现出一幅唯美的画面。

  孔子像落户东台

  他希望用所学之识报效家乡

  由吴为山创作的孔子像2016年6月9日落座东台“东强孔子文化园”。吴为山介绍,这尊落户东台市头灶镇“东强孔子文化园”的孔子塑像,也曾一路游欧历美、周游列国,作为“中华文明大使”出访过许多国家,现在落户老家东台,自己心中也是百感交集。“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营养。”吴为山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发展之后我们应该干什么?这时候我们更应该感受到文化的分量。“孔子像就是一个象征,让所有人的心中荡漾着传统文化的温情,这种温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与情感。”

  家乡,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市区盐城越来越美了,有时甚至以为是走错了地方,像到了欧洲的一座城市。这真是一个崭新的盐城,是苏北大地上一件真正的雕塑大作品”。回乡办展览,吴为山用一口浓浓的乡音同家乡父老打招呼,他称现场观众为“亲爱的乡亲们”。他说:“我是吃东乡的盐、西乡的米、运盐河的水长大的。我1978年高中毕业,此后到南京求学,至今走过50多个国家,最踏实的还是在盐城办展览。这些年,我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用所学之识报效家乡。”他说,作为从盐城走出去的雕塑家,他更希望把情怀、理想与社会生态紧密结合起来。

  名人档案

  吴为山

  国际著名雕塑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组雕》《天人合一——老子》《孔子》《问道》《达芬奇与齐白石的对话》《睡童》等。

  请来听一听

  在微信上向吴为山馆长发出“声音图书馆”的邀约后,开始等待……第二天晚上,回音来了:我在巴黎,晚上发。读哪一段?记者帮他选了汪曾祺《寻常茶话》:盐城真是“盐城”,水是咸的。中产以上人家都吃“天落水”。下雨天,在天井上方张了布幕,以接雨水,存在缸里,备烹茶用。

  又过了一天,“声音”传过来了:足足念了7遍!大家不妨听一听,看这盐城东台话是不是很地道?看得出他对家乡话特别有感情。他常常奔波于全国各地,用一口东台普通话演讲,也常常跟听众开玩笑:“我的家乡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我说的,是不普通的话。”台下的听众就一起笑、鼓掌。吴为山又说:“家乡话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标志着不同文化的特色。”大家又一起由衷地鼓掌。

 
扫码,一起倾听吴为山的乡音!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