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淮安,何以“领跑”
2024-10-15 07:31:00  来源:淮安日报  
1
听新闻

一组数据,振奋淮城——今年1—8月,淮安工业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四项主要指标同比分别增长29.9%、10.2%、14.7%、29.3%,增幅排名均列全省第一。

从曾经的追跑,到如今的领跑,置身工业强省、地处苏北板块,淮安如何在全省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上拔得四项头筹?将“问号”拉直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的“惊叹号”。

项目落地——

“三项机制”紧密衔接

项目不开工,一切皆是空。招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看签约数字,更重落地实效。为此,淮安从源头抓起、统筹谋划,选好“种子”,备足“良田”,做优“环境”,打造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项目招引落地服务体系。

招商之初,淮安便构建项目研判机制,围绕破解重大项目质量把控、科学决策难题,组建产业专班、专家智库,负责项目分析研判。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新能源项目由市级专班负责,对投资主体、市场前景、行业竞争格局、产品工艺先进性等进行严格把关,72小时以内出具报告。同时,新供地项目需签订《产业投资监管协议》,以便从源头把控项目质量。

项目“水土相服”,落地“水到渠成”。统计显示,2021年以来,市级研判产业项目465个,签约落地率达82.6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八成。

“好种”配“良田”。精选项目后,淮安构建要素保障机制,围绕破解土地资源、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探索实施重大项目要素指标市级统筹制度,建立要素资源市级统筹储备库。同时,推动用地指标“市级统筹、分级负责”改革。

推行“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出让模式,开展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工作。

资源盘活,土地连片。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整理利用各类存量土地11.44万亩,编制形成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储备方案41个,实现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的转变。

地利,以大为要;人和,以快为先。近年来,淮安致力构建快速审批机制,着眼破除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梗阻”、程序繁杂问题,系统重构行政审批流程,切实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在此理念指引下,淮安在全国首创不见面“多评合一”集成服务平台,对项目前期涉及的技术评估实行一次性集中评审,推进“并联审+容缺办”,拓展应用“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数字化联合图审”等改革成果,持续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平均审批用时23.6个工作日,较省定100个工作日标准提速76.4%。

项目建设——

“三个突出”加码提速

如果说,保障项目落地是“从0到1”,考验决策力,推进项目建设则是从“1到10”,需要执行力。淮安的执行力体现在“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和101%服务理念上,落实在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的行动中。

求进,“咬定青山不放松”。淮安突出高位推动,建立“月度通报、季度观摩、半年总结、年度考评”项目督查考评机制,三级协同、综合施策,环环相扣、协调推进。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由市主要领导帮办,10亿元以上项目由市分管领导帮办,亿元项目由县区(园区)和部门“一把手”帮办。“‘一把手’亲自‘挂帅’,各级部门比我们自己都上心。”一位客商的话,道出了淮安全力攻坚重特大项目的决心。

推进,“越是艰险越向前”。针对项目建设的难点堵点,淮安突出问题导向,对以往政策不落实、承诺不兑现、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建立“党政亲商会”、市县两级重大产业项目会办交办、行政审批“不同意”事项报备等制度,开展“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整治,实行项目服务评价“一事肯定”“一事否定”,畅通全过程、全天候政企沟通渠道。

加速前进,“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淮安突出协同服务,创新打造“经济网格化服务”“财政集成奖补”“12345诉接速办”“淮企小秘书”“警企服务微信群”“审计监管赋能”等一系列服务平台与机制,营造多方参与、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政策服务环境和产业生态体系。

如今,在淮安,项目投产之前,多部门组建服务专班,做到要素供给保障、人才招引服务、金融对接支持、产业配套协同“四个到位”。

正是得益于此,近三年,淮安项目竣工转列统率超过93%,较“十三五”末提高了20个百分点。

项目达效——

“三类培育”链式协同

借助“外在动力”,推进项目建设;激发“内生动能”,助力企业成长。淮安从“点线面”多角度切入,让大企业和“小巨人”相互赋能,让老产业和新技术嫁接融合,生根淮安、协同成长。

“点”上——壮大科技创新“生力军”,滚动开展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金种子”企业培育,分行业、分类别遴选高成长性企业,实行梯队培育、重点扶持。深入摸排企业创新需求,帮助企业精准引进创新资源,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面”上——打造数智融合“新标杆”,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服务资源池,优化企业巡诊、企业家导师制等各类政策和服务,组织开展考察研学、专题讲座、主题沙龙和高端分享,为企业量身定制转型方案,持续引导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线”上——立稳龙头企业“顶梁柱”,开展百亿企业、上市企业培育,围绕龙头企业、重特大项目搭建平台,支持企业加强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配套协作,垂直整合、协同创新,增资扩产、稳产扩销。

“点线面”协同发力,好企业组团来淮。以捷泰新能源为例,其落户涟水县后,上游供应商睿晶石英科技慕名而来,厂房建在捷泰隔壁,“别人最多就近送货,我们是‘隔墙送货’,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该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产业集聚背后的经济账。

捷泰、巨石、阿特斯等一批龙头、链主企业落户淮安,吸引来众多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家协同发展、互通有无,既是受益人,也是创造者。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淮安新增开票超百亿元企业4户、超50亿元企业6户,10个百亿级项目已经部分投产;分别培育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户、247户,分别为“十三五”末的7倍、5.9倍。截至2023年底,全市规上企业生产设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4.3%,位列苏北第一、全省第六。

一组组数据,恰如一个个鼓点,奏响淮安“工业强市”最强音。

标签:
责编:吴冠文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