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240905172527.jpg
五星村:一粒“鸡头米” 半部“致富经”
2024-06-05 10:50:00  来源:淮安日报  
1
听新闻

宋代大文豪苏辙过西湖,曾留下诗词名篇,篇中有云:“芡叶初生绉如谷,南风吹开轮脱毂。紫苞青刺攒猬毛,水面放花波底熟。森然赤手初莫近,谁料明珠藏满腹。”

“芡”者,三四月生叶,五六月开花,七八月结果。花为紫色,花梗带刺,花萼退化后变为石榴状果实,名为芡实,上有尖角似鸡头,故又名“鸡头”。剥开外皮、内膜,所得若干果粒,俗称“鸡头米”,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

不过,在河网密布的淮安,“鸡头米”算不上稀罕物。

比如,金湖县五星村。每年仲夏时节,村中但凡水塘水面,必有硕大如盘的芡实叶密密匝匝铺展其上。随处可见,颇为壮观。

五星村地处高邮湖畔。高邮湖水产丰饶,野生芡实在湖区肆意疯长。也因此,对“鸡头米”,村民们起初并不视若珍宝,也没有像今天一样称其为“金豆豆”。

“过去顶多是摘几个芡实回来,自家吃吃,没想过卖钱。”村党总支书记陈仕祥说,直到有一位村民脑袋瓜率先开了窍。

这位村民名叫张涛。2000年,张涛经常看见有外地人到高邮湖边转悠,收购芡实。张涛感到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凑上前去,套近乎、聊闲篇,打探情况。没承想,竟摸索出了一个靠芡实致富的门道。

原来,芡实在福建、广东等地颇受欢迎。芡实贩卖商通过物流,把从五星村收购的芡实倒腾到南方,芡实身价立马翻倍。

张涛随即有了主意。“悄悄把写有高邮湖盛产芡实的消息和我的联系方式的纸片,塞进商贩的芡实包装箱内,随芡实一起南下。”

几天后,福建、广东多名客商就找上门来,跳过商贩直接从张涛手里拿货。张涛由此赚到了致富路上的“第一桶金”。村民们则有样学样,跟着沾光,涌进了高邮湖。

不过,这条致富路走得并不长久。随着高邮湖退养还湖工程实施,下湖采摘芡实被禁。退养还湖是党委政府的决策,出发点是保护生态,利在长远,这个道理,村民们都懂。可财路断了,咋办?

虽说五星村有水塘水面数百亩,皆可用于种芡实。但这些水塘水面,从规模上讲终究有限,靠芡实致富的路子要想越走越宽,必须跳出五星村,抱团走出去。

走出去,谁领头?2008年底,五星村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全体社员共同推选张涛为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并通过商议定下三条规矩:消息共通,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能人扛旗,方向不迷。短短两年时间,合作社的芡实种植面积就突破了1万亩,在安徽、湖北、河北等省建立了多个种植基地,并在广东、福建、山东等省份开辟了芡实经销点。

腰包鼓了,底气更足。合作社随后来了个“大手笔”,筹资1000万元,建成全国首条全自动化芡实加工生产线,解决村民就业150多人,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采购、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以前吃的是资源饭,现在走的是产业路。”陈仕祥自豪地说,如今的五星村民,住的是乡村别墅,开的是好车豪车,全村近五分之一的家庭是“百万元户”。

资产已超千万元的村民徐龙生,体会最深,感触最大。“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哪敢想。”站在自家楼房前,徐龙生感慨地说:“十几年前,我家住的是破房烂屋,是村里有名有号的贫困户。”

一粒“鸡头米”,半部“致富经”。陈仕祥说,五星村村民致富,“鸡头米”立了头功。接下来,村“两委”正在探索新路子,包括引导村民搞精养鲈鱼、套养龙虾,建乡村民宿,为的就是写好另外半部“致富经”。

新的时代,新的征途。值得期待的是——

五星村的新志向之下,一个接一个的新传奇。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何弦 王舒 赵启瑞 金苏

标签:
责编:邵佳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