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消防站”现在还能用?是的,淮安区流均镇就有一个。那么,清代的“消防站”是什么样子,里面都有哪些消防设施?带着好奇,日前记者来到流均镇马铺村一探究竟。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一座精致的院落前,只见院门上写着“马铺水龙局”,院内有两间平房,其中一间里,7架水龙依次排开,木桶、木杠的木质坚硬,泵体和喷嘴采用上好的铜材制造,尺寸因制造年代不同而各异,7架水龙泵体上方都刻着制造年代,最早的一架制造于清道光年间,虽然历经170多年,但仍完好无损。其他水龙有光绪年间造的,也有新中国成立后造的。院内还有其他救火工具,如加水用的柳条桶等。
“能展示如何使用吗?”记者好奇地问道。“这可不能随便展示。”村民连连摆手告诉记者,一方面这些物品有不少是老物件,比较金贵;一方面按照当地民俗,水龙不能轻易“请”。
“一架水龙最少要4个成年人才能抬动,根据我们当地习俗,水龙出了这个院子,还要炸一挂鞭以示尊重。”当地文史研究爱好者黄宗儒告诉记者,过去只有发生火灾才“请”水龙,平平安安时不会“请”。实际上这也有传统民俗中趋利避害、祈求平安的美好寓意。他介绍,马铺水龙局于清代道光年间由民间自发筹建而成,在保障村民平安、消灾减灾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2009年被淮安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村里就设有“消防站”,这很少见。为什么会设在马铺村?行走在村中小巷,你就会找到答案。
今年2月,马铺村入选第六批江苏省传统村落,水龙局是其中最典型的传统元素之一。记者来到马铺村时,发现村里还有不少老房子、保留不少老传统。比如,一大早,伴随着“吱呀”声,当地居民拆卸下一扇扇活动的木板门,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在这里,村落的古朴之风扑面而来,老民居随处可见,呈现出连片的传统建筑风貌,或许门前的某棵树就有百余年历史。行走其间,小巷子往往仅容下三两人并肩通过。
黄宗儒介绍,马铺附近水系发达、芦苇茂密,地处淮安区水乡“绿草荡”。过去居民的住房以茅草屋为主,由于人多地少,房屋都紧挨着,发生火灾往往损失很大。尽管如今草屋没有了,但是老的格局基本还在。这些年,这7驾水龙在精心呵护下,依然能够使用,默默地为村民平安保驾护航。
■融媒体记者 何 渊 王正道
胡凌轩 刘志钧
陈 诚
通 讯 员 陈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