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淮安:沃野田畴喜丰收 现代农业绘新景
2022-11-01 10:55:00  来源:淮安日报  
1
听新闻

深秋时节,江淮大地的高标准农田、高质量示范区,蔬菜瓜果长势喜人、蟹肥膏红迎来丰收……农户们往返其间,小心呵护丰收的成果。

近年来,淮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3个农业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融合发展

绿色农业擦亮“金招牌”

走进淮阴区丁集镇黄瓜产业示范基地,虽已是深秋,但智能温室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绿意盎然。“这里的黄瓜苗品质好,种出来的黄瓜不但产量高,而且病害少,40多天就能挂果。”一大早,袁北村村民袁卫喜就从家里赶到黄瓜产业示范基地为自家的黄瓜大棚挑选优质品种。看着堆满车的黄瓜苗,袁卫喜乐呵呵地说:“我家一共5亩地,一年光种植黄瓜就能创收20多万元,根本不愁卖,明年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这个于2020年1月建成并投产的黄瓜产业示范基地,由一栋占地4500平方米的连栋智能温室和126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20栋钢结构繁种保温拱棚组成,分别作为蔬菜育苗工厂和特、优、新品种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年可繁育黄瓜籽种1.1万公斤、培育各类优质蔬菜种苗1600万株。

“以前都是农户自己育苗或者从外地买苗,成本高,成活率也得不到保障。”黄瓜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杨炳坤介绍,“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育苗基地,引进的新品种经过反复试种再进行推广,成活率很高,为农户降低了成本、风险,产量也大大增加了。”此外,基地还为农户提供科技培训、栽培技术指导,极大促进了当地瓜果蔬菜全产业链发展。

淮阴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成介绍,近年来,丁集镇围绕“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链条,把繁种育苗以及仓储冷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并发展农旅项目,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如今,丁集镇黄瓜种植面积8600余亩,以黄瓜为主的瓜果蔬菜年产量2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18亿元以上,从业农民近5000人。“丁集黄瓜”已经成为淮安特色农产品的一块“金字招牌”,成为千家万户的舌尖美味。从依靠传统农业单打独斗到逐步形成特色现代农业体系,淮安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富民新路子。

科技赋能

特色农业唱响“四季歌”

在涟水县红窑镇春竺芦笋种植基地,一大片碧绿的芦笋茎秆笔直,翠嫩欲滴,一捆捆刚采摘的芦笋被装进卡车,运往南京、上海及广东等地,当地村民依靠种植芦笋及从事芦笋深加工产业步入小康。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芦笋产业如此迅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扶持和助力。”涟水县芦笋协会会长、涟水县瑞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标一语道破。

一直以来,受制于气候条件,芦笋种植只是单季产出,生产与采摘周期从每年的3月份持续到10月份,产能有限。“对于芦笋这种娇嫩的蔬菜而言,采摘后鲜度会迅速降低,尤其是夏日的高温和冬季的低温,都给芦笋储存和种植带来了不小挑战。”郑标说,在涟水县政府的扶持下,“保暖温室”助力芦笋茁壮成长,“田头冰箱”为芦笋采摘保驾护航。

据涟水县红窑镇镇长魏加平介绍,为了全力保障芦笋“破土而生”,2021年6月,我省首个芦笋电气化种植示范项目正式落户春竺芦笋种植基地。该项目由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牵头,红窑镇、县农业农村局等共同实施,建设内容包括移动式数字化冷链仓库、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智能控温系统、气象环境监测系统、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等,能保持适合芦笋生长的温度湿度,同时适时监测土壤环境、气象条件等信息。如此一来,芦笋一年四季都可以正常生长产出,大棚年产值至少增加10余万元。

此外,为了锁住芦笋的新鲜度,涟水县供电公司打造了小型移动冷库,芦笋采摘后不出10分钟就能进入移动冷库,使新采摘的芦笋迅速降温进入“休眠”状态,减少20%到30%的田头损耗,保鲜期延长至3天左右。田间地头保鲜设施的投建,除了延长芦笋的销售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冷库调节市场供应,有效扩大芦笋的销售半径。

触网电商

农副产品插上“云翅膀”

金秋时节,蟹肥菊黄。村民张勇在自家的蟹塘内抛洒饲料,虽汗流浃背却满心欢喜。“去年,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螃蟹养殖利润达100万元。今年我弟弟家也开始线上卖螃蟹,中秋节前每天的发货量能有大几千件。电商渠道打开了,全家都受益。”张勇说。

1999年,张勇成了第一批上岸养蟹的人。螃蟹养得膏满黄肥,销售却出了问题:螃蟹大多卖给本地商贩,渠道单一,价格上不去。眼看着村民们要失去信心,2012年,村里组织村干部和养殖大户到浙江学习电子商务运营,洪泽“爱食派”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随之成立。

通过搭建网上销售平台,开设专营店、旗舰店,张福河村的螃蟹在多家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上大显身手,并获评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张勇通过线上线下卖螃蟹,腰包变鼓了,日子更美了。

不仅在张福河村,淮安区宏瑞米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借助国内最大的餐厅食材B2B电商平台“美菜网”,将产品销到全国各地,每个月网上销售大米超过4000吨,年大米产销量超过5万吨,仅今年上半年,该企业的网络销售额就超6000万元。

“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让消费者能看到货真价实的产品,随时能在旗舰店提到货,给农产品插上‘云翅膀’,推动淮安市农产品实现从‘提篮小卖’到‘盛装远嫁’的华丽转身。”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查学东告诉记者。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淮安市有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网上营销主体12130个、网店28860个,其中自建平台12207个、第三方平台16499个;网上销售额达45.88亿元,其中农产品销售36.23亿元、农资销售8.46亿元、休闲观光农业1.18亿元。

淮安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抢抓电子商务发展新机遇,创新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发展模式,拓展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淘宝特色中国·淮安馆、阿里巴巴“村淘”运营中心、京东电商运营产业园等电商网络销售平台已成功落户金湖、盱眙等县,形成了“县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三级农村电商运营服务全覆盖网络,打通了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同时,通过加快推进“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等,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袁坤 黄莉莉

标签:
责编:邵佳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