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小朱的帮忙,我们防控稳、生产顺。” “看到钢坯顺利运来,心终于定了,‘有米下锅’,我们能安心生产了。” “专项资金申请下来,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
产业底盘稳,经济韧性足。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淮安市坚持精准施策,全力以赴保障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助企复产稳产满产。1-4月份,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3个行业总产值累计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为97.1%。根据省电力大数据通报,全市工业企业生产负荷102%,高于全省6.4个百分点,增幅排名全省第一。
●筑防线,稳定企业生产
“核酸采样点恢复了,我们排队时间大大缩减,这都要感谢小朱。”淮安苏食肉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口中的“小朱”名叫朱玉峰,是市工信部门派来的驻厂代表。当得知该企业附近的一处核酸采样点被撤,影响企业核酸采样效率时,他立即向相关部门反映,仅用一天,核酸采样点就重新恢复。自今年4月驻厂以来,朱玉峰一方面督促企业精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一方面宣传助企纾困政策,受到企业好评。“有了小朱的帮忙,我们防控稳、生产顺。”企业负责人夸赞。
筑防线、稳生产。面对疫情冲击,淮安市积极推行重点企业驻厂员制度,2098名驻厂员进驻企业现场协调化解企业反映的生产、防疫、物流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市相关部门督促指导企业动员广大职工,及时对标最新要求、深入查漏补缺,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共同维护防控成果,累计督查检查工业企业3712户,收集解决问题隐患848个。淮安市还深化数字赋能,依托“i淮安”APP,开发企业员工健康监测信息填报系统,科学精准、及时高效排查企业员工及共同居住人员的健康状况和行程情况,提高企业疫情防控的监测及管控能力;试点使用“企业货物运输车辆登记备案系统”小程序,强化外来货运车辆“来淮提前报备、轨迹实时录入、离淮及时更新”全流程闭环管理。
●畅物流,打通产业循环
“看到钢坯顺利运来,心终于定了,‘有米下锅’,我们能安心生产了。”3月中旬,受疫情影响,天淮钢管的15000吨钢坯在连云港运输受阻。得知企业困境,市企业防控组高度重视,立即向连云港市相关部门发出物资保障协调函,很快成功为企业办理了运输通行证。当看到钢坯顺利抵达淮安,企业负责人感激不已。
物畅其流,产业稳定。淮安市出台《企业来淮返淮物资运输车辆管控工作指引》等文件,绘出流程图,合理分流通行压力。及时发布企业物资运输服务保障热线,建立市稳定供应链产业链工作专班和企业保供服务专班,依托市12345热线,“7×24”全天候受理企业需求,为企业生产开辟物资保供“绿色通道”;创新开设“亲清连心·聚力同行”微信工作平台,成功协调解决汉邦科技、天鹏锂能、安道麦安邦、捷群电子等企业生产物资通行问题34个,受到众多企业家的点赞和好评;落实省产业链企业“白名单”制度,“一企一策”指导淮安市进入省“白名单”的企业完善物流运输方案,全力保障80家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平稳运行。截至5月25日,累计为“白名单”企业发放跨省通行证77张、省内通行证84张,成功协调解决和兴汽车、淮钢特钢、天淮钢管、科圣化工机械等重点企业跨地区物资运输问题40个。
●奖资金,提振发展信心
“专项资金申请下来,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疫情期间,淮安市某高新技术企业原料采购渠道受阻,经营遇到一定困难。就在此时,市工信部门为其争取到省“智改数转”专项资金1500万元,让企业负责人十分激动。“有了这笔奖励资金,我们后续发展更有信心了。”该企业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淮安市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制约短板,在落实省政策要求基础上做“加法”,推动出台淮政“纾困45条”,整合设立工业强市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精准扶持、助企纾困,着力稳行业、提信心。截至目前,已为2家企业争取省“智改数转”专项资金1500万元;工业强市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第一批免申直补项目328个,拨付资金7377万元;组织专精特新企业专场银企对接活动,推荐16户软件企业入选“苏信贷”企业白名单库,化解企业融资难题。
产业底盘定,经济大盘稳。一条条优惠政策,一项项针对举措,以政策红利对冲下行压力,为淮安市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通讯员 冯尚尚 融媒体记者 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