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6月28日,淮安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限值限量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正式进入“建模核算”阶段。
据介绍,为完善组织架构,市生态环境局第一时间成立限值限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市9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集中区)成立工作专班,确立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园区和部门通力协作的良好关系。今年2月,该局召开限值限量工作专题会议,明确序时进度和建设任务;3月,该局将一园一策、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等方案整合为园区限值限量实施方案,极大简化评审环节,提高政策落地效率。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紧抓不懈、攻坚克难,有效推动相关工作顺利实施。建立限值限量监测监控调度微信群,每10天调度设施建设和联网进展情况。同时,实地走访9个工业园区(集中区),面对面答疑解惑,并定期发布进展通报,已发布4期。6月28日,淮安市9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集中区)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全市共建成园区受纳水体上下游水站14个,上下风向气站(监测指标包括常规六参数以及VOC)18个,空气网格微站292个,恶臭站8个,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口安装制动阀门11个。
“根据相关文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集中区)需在2022年6月底前具备‘建模核算’能力。”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淮安经济开发区、江苏盱眙经济开发区等5个园区,在全面完成监测监控能力建设任务后,第一时间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建模核算”,并已进行了大气模型核算。
据悉,该局将切实加强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将污染物限值限量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督查工作范围,持续推进“限值限量”实际运用。通讯员 姚琦 融媒体记者 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