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淮安:做好三篇文章赓续“运河之都”千年文脉
2021-04-07 09:24:00  来源:淮安日报  
1
听新闻

融媒体记者 刘权

通讯员 于云

中国水工科技馆、中国漕运城、清江浦1415街区、河下历史街区……2020年6月正式施行的《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吹响了淮安市大运河保护性开发的冲锋号角,一个个标志性项目加速从蓝图变成现实,进一步彰显“运河之都”的时代特质,让大运河淮安段承载的老记忆焕发新魅力。

淮安与大运河相伴相生。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条文脉,那么淮安的历史文化传承,就是镶嵌在其中的闪亮珍珠。据了解,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有42项列入全国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管理总体规划,占总规中沿线35座城市326项遗产总数的1/8强。

近年来,淮安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实现“江淮崛起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了固化积累的经验,制度化探索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新模式,淮安立足“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快速推进《条例》编制工作。2020年3月3日,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条例》于2020年6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全国运河沿线城市第四部、江苏省第一部专门就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条例》的保护对象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外,还包括近代以来新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运河水工设施,以及与运河有关的可移动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020年,淮安依法依规开展建设前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30多项,完成洪泽湖大堤菱角塘段、周桥大塘段生态修复和文化展示方案编制,开展苏皖边区革命史展馆展陈提升工程,实施完成大运河典籍馆、汪达之墓、漂母祠、马头镇镇史馆提升改造项目。

《条例》还规定要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一领导和协调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责任清单,落实政府有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和工作职责,形成通力合作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协调管理制度。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应运而生,成为市级管理协调机构,统筹规划、督导推动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

2020年,完成《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形成大运河淮安段国家文化公园展示体系;成功组建大运河(淮安)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淮安)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管理办法》,为淮安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成立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为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举办淮安市首届大运河龙舟公开赛,承办以“涌动运河,醉美淮安”为主题的全国A级赛事2020年中国·淮安大运河铁人三项赛,举办第二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分会场暨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打响“运河之都、水城淮安”城市品牌,彰显“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城市特质。

按照市委市政府“重推重抓一批标志性项目、特色化活动,在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创树淮安特色、打造淮安样板”的工作要求,市大运河办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全力以赴,高效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水工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淮安是中国水工遗产分布最复杂、最有代表性的地区。鉴于淮安在中国水利尤其是在中国大运河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中国水工科技馆落地淮安。2020年,淮安聘请院士领衔的高端团队规划设计中国水工科技馆项目,保障实现“世界一流、传世之作”的规划建设定位。同时,积极做好中国水工科技馆项目建设文物征集工作,完成152件(套)文物的征集。

此外,淮安高效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形象识别系统导入工作,成功打造全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形象识别系统导入工作的样板段、示范段。加快推进的中国漕运城、河下古镇历史街区、清江浦1415街区、蒋坝河工风情特色小镇、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等项目,不久也将在世人面前撩开面纱。

千年古运河,新时代展新姿。淮安正深入挖掘放大大运河文化独特资源禀赋,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努力在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展示淮安风采。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