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淮安拥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馆藏文物8万多件
2021-02-01 09:18:00  来源:淮海晚报  
1
听新闻

文物是历史文化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记者从淮安市文物局获悉,截至目前,淮安拥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馆藏文物8万多件,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摸索出一套成功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环境“微治理”。文物所在地的周边环境是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文物本体一道,在呈现丰富的文物价值方面互为一体,同时对文物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具有较大的影响。鉴于此,在对文物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过程中,淮安市采取“微治理”的方式,对所发掘出的文物的周边环境实行有效的微型“整容”,以确保文物古迹的整体安全,展示文物古迹环境的优美原状,进而对文物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保障。

修缮“零干预”。历史遗存历经岁月冲刷,有的文物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得愈发脆弱,修复工作势在必行。对此,淮安以“零干预”为遵循,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建筑,既做到及时修缮,又做到修旧如旧,细心呵护,尽可能保持历史遗存原貌,整个过程严守“两个必须”,即:每一处历史遗存的修缮方案,都必须经过文物部门的审批;负责修缮工作的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关资质,严禁私自修缮行为。

发掘“守红线”。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掘出文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中发现的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是文物保护工作的“责任田”。淮安始终牢牢守住“红线”,对工程施工中抢救性发掘出的文物实施“原址保护”原则。比如,淮安在里运河文化长廊板闸风情街工程施工中,发现了板闸遗址。板闸为明永乐十五年平江伯陈瑄所建,以木板为闸,故称板闸。经考古勘察后,淮安果断确定了原真性保护措施,利用浅地下水对遗址本体形成水封保护,使之与空气隔绝。淮安在实施里运河北门桥控制工程时,发现了清江浦城墙遗址。据史料记载,清江浦城墙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城墙周长约4245米,建有27座炮台。对此,清江浦城墙遗址周边区域立即停止了施工,经考古勘探后实施合理保护。

此外,预防性保护是文物保护的第一道防线,更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起,《江苏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正式实施,文物安全责任将进一步得到压实,社会公众参与度也将持续提升。目前,淮安正在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加大对《江苏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宣传,通过开展系列行动,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文物的老化,使文物保护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通讯员 姚耀

标签:文物;淮安;文物保护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