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前,他参军入伍,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铁打的营盘”,也把“军中硬汉”能征善战的作风融进了血液。1986年从部队退伍后,他投身到法院系统,从业30多年间,八次立功受奖,先后获评“江苏省杰出人民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并被江苏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15年,他从洪泽区法院案件审理岗位转战至当地人民调解战线,领衔创建“张贵银调解工作室”,主攻物业管理、遗产继承、婚姻家庭、民事合同等领域的矛盾纠纷调处。4年来,2810件矛盾纠纷案件经过张贵银的诉前调解,实现“无上诉”“无上访”“无缠诉”的“三无”成果,为纠纷当事人挽回并获得经济利益4100余万元,他因此被省司法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表彰为“江苏最美退役军人调解员”。
他叫张贵银,今年63岁,前不久被评为首届“淮安最美退役军人”。
定分止争打“闪电战”
2017年3月,洪泽区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去世后,其前妻生育的8名子女与继母之间,因为遗产继承问题发生纠纷。在随后的2个多月时间里,亲戚朋友为此纷纷上门做和事佬,千方百计想要定分止争,结果都无功而返。
无奈之下,纠纷双方慕名来到“张贵银调解工作室”,点名要找张贵银评理。谁也没想到,张贵银出马后,一番“把脉问诊”,几句说事拉理,前后不过40多分钟,就实现案结、事了,原本“脸红脖子粗”的纠纷双方,当场握手言和。
定分止争擅长打“闪电战”,是张贵银的“一块招牌”。在他看来,“诉调对接”的宗旨就是“折径诉讼”,要诀在“快”。调解必须雷厉风行、速战速决,调处的时间越短,越有利于消解纠纷双方的对立情绪;反之,对纠纷双方的情绪而言,无疑会雪上加霜,也将影响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为此,张贵银调解矛盾纠纷始终坚持“当事人自愿”“调解优先”两大原则,将调解时效确立为调解工作的目标导向。4年来,由他领衔的调解工作室,所受理矛盾纠纷的调解时间,最短不过一刻钟;即便是“疑难杂症”,调解时间也不超过20天。
护法安民当“定盘星”
调解矛盾纠纷,也有棘手的时候。“最棘手的是纠纷案件当事人并非一两个家庭,而是涉及到一个群体,调解不及时、处理不到位,极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张贵银回忆说,发生在去年6月的一件矛盾纠纷案件,就是其中一例。
去年6月15日,“张贵银调解工作室”接到洪泽区法院转交的一起借款纠纷案件。纠纷双方,一方为借款人——当地某单位,一方为资金提供人——104名个人。借款行为发生在几年前,纠纷的起因在于借款方未按约定还款。
考虑到上述纠纷案件涉及人数众多,张贵银立即牵头组建一个调解团,并对所有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在随后的一个星期内,大家分头行动,逐一上门与104名出资人商谈,同时与借款方积极协调,商讨所需偿还资金的来源、利息约定等事宜。通过多次与借款方会商、筹备资金,最终使纠纷双方签订调解协议。
为保证调解协议具备法律效力,让出资人吃上“定心丸”,张贵银又主动与区法院沟通,对所签订的调解协议办理了司法确认。2天后,借款方将所有借款按时打入出资人指定的账户,一场极有可能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案件就此得以圆满化解。
“在群体性纠纷案件调解中,调解员就是‘定盘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张贵银说,从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4年来,他已成功化解涉及拆迁、讨薪、售粮等方面群体性纠纷10件。
对症开方啃“硬骨头”
去年9月,洪泽区幸福广场业主唐某因拖欠物业服务费,与物业公司发生纠纷。物业公司在多次交涉无果后,找到张贵银。让张贵银没想到的是,经过调查了解后,他发现这起矛盾纠纷案件的调处格外艰难。
“业主唐某平时人在外地打工,我与他进行电话联系后,还没说上几句话,就被呛回来了。”张贵银回忆,“唐某认为,物业公司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无权收取物业服务费;而物业公司则理直气壮地认为,收取物业服务费合理合法、天经地义。”
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办?军人出身的张贵银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调解中,张贵银带领调解工作室同事一道,在社区干部带领下,挨家挨户对业主进行走访,对纠纷症结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调查所掌握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理清纠纷双方的矛盾症结所在,制定出一套详细的调解方案。结果,此次矛盾纠纷调处,不仅圆满解决了唐某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还一连化解了该小区所在街道的多个小区所涉及的类似矛盾纠纷410多件。
不仅如此,结合上述纠纷案件,张贵银举一反三,联合社区所在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的36家物业服务企业、68个小区及相关的11个社区存在的物业纠纷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时帮助业主和物业公司消除潜在的法律风险。得益于此,今年一季度,整个辖区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与去年同比下降90%。
“‘疑难杂症’不可怕,老张出马全拿下。”提起张贵银在调解矛盾纠纷中对症开方的本事,洪泽区司法局局长杨巨卫连竖大拇指,“这类‘疑难杂症’,仅去年一年,老张一个人就成功调处555件,日均调处案件1.5件。”
不过,佩服归佩服,杨巨卫还是有点儿担心:“老张毕竟已年过六旬,精力有限,这么大的工作量,真怕他吃不消。”对此,张贵银坚定地说:“只要身体好,调解员这份工作,我要一直干到老!”■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