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长三角北部“未来之星”
中国江苏网3月30日讯 今年1月,一个新处室在淮安市政府内悄悄成立。这个名为“淮河生态经济合作处”的新处室,专门承担完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初稿),并推进规划初稿审核报批的工作。或许在今年年底前,历史上第一个由淮安牵头研申,且与淮安直接相关的国家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就将正式诞生。一旦这一战略尘埃落定,淮安将更深入地实现向东向西双向开放、向南向北全面对接,形成“东融西拓、南联北接”的新格局,成为苏北地区和长三角北部的重要增长极。
身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地处北部一隅的淮安,由于地域因素和发展基础的局限,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但淮安从未放弃探索积极融入长三角,实现自身跨越发展之路。“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据淮河生态经济合作处处长黄永东介绍,由于地域和历史原因,淮河全流域整体发展水平仍属于次发达地区。2010年,站在淮河流域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淮安市率先提出规划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并于2012年初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展“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先导区”研究课题。随着研究逐步深入,沿淮蚌埠、信阳、盐城、淮南等地相继加入委托,最终于2013年底形成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在淮安市的积极推动下,2015年3月29日,李克强总理对《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建议》作出批示。
2016年3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终于成功写入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流,是东部与中部的连接桥梁、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目前确定的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腹地和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而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不足恰恰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黄永东说,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可使淮河流域丰富的矿产和劳动力资源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可靠补给。
今年3月2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初稿)已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有望年底前获批。按照计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共涉及3省的20个市和1个县,包括江苏省6个市、安徽省8个市、河南省6个市和桐柏县。其中,江苏省的6个市分别为:徐州市、宿迁市、扬州市、泰州市、盐城市、淮安市。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实施将充分发挥淮河流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长三角经济区、沿海经济开发、皖江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的有效对接。”黄永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