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2日常州讯 “就算把房子拆了,也不跟老大老二平分!”为了分配去世老母亲的拆迁房,李家三兄弟近几年越闹越僵。
前不久,三兄弟却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在村干部、调解员的见证下,签署了一份长达5页的调解协议。
顺利解决这桩“疙瘩事”的关键,是遥观镇勤新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明。腊月里,他顶着寒风一次次上门,背靠背了解三兄弟的诉求。“车轮式”谈话后,三兄弟缓解了芥蒂,但金额分配依旧没达成一致。李家老三情绪最大:“老房拆迁时就放在我名下,我还垫付了几千元,凭啥平分?”
“产权一天不明晰,安置房一天领不回来,你们算算,这几年来损失的房租可不划算。”眼看三兄弟的态度开始摇摆。周建明趁热打铁,用专业的法律知识拟了一份详细的协议,把几年来拆迁涉及的所有费用罗列出来。三兄弟看了心服口服,今年5月,老三最先转变态度,主动提出在协议上签字。
今年55岁的周建明,曾在队伍服役4年,也在镇上司法、信访、公安等条线工作过。他有个习惯:村里要办的事、居民要解决的困难,都清楚地记在笔记本上,时不时翻翻。来村里工作11年,已记了厚厚25个日记本,有的纸张已经泛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周建明说,自己刚来村里时,每次开会村民高声大嗓,你一言我一语问政策、提诉求、要承诺,常令他手足无措。持续记民情日记的初衷,就是提醒自己时刻关注民生难题、发展问题、致富课题,一针一线下足绣花功夫,千方百计解决村民的烦心事、揪心事。
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了解群众,站在群众的角度去谋划工作。村民起得早,周建明就每天早起在村里走一走;村民干活很晚才回家,他就周末串门,拉家常、听意见,晚上到家就在民情日记上一一记下。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落针点”,依托优势资源用活“穿针法”。民情日记里有这么一句话:“毛毛雨也能湿透衣裳。”啥意思?周建明解释说,一些事看起来小,但对村民来说就是大事,不及时妥善解决就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有村民反映河道出水口堵塞,一下大雨家里就进水,他实地查看后立刻疏浚,办成了雨污分流、修建管道的民生实事。村里旧房多,随手乱扔、倾倒污水屡见不鲜,村里便以孙塘自然村为试点,以户为单位,围绕人居环境整治考评计分,定期张榜公告。谁家卫生好,可以去积分超市换物品,谁家差,户主脸上先挂不住。家里干净,门外垃圾就不顺眼,村民再见不得地上脏,河沟都被捡了个干净。
“找骨干力量、找群众需求、找措施办法,让大伙儿获得更多实打实的幸福感。”这是民情日记中的一句话。
村里常住居民2700多人,每年村民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有200多件。以往村民“上门”,总要一个个办公室找相关负责人。2019年,勤新村与遥观镇司法所联合打造“初心茶社”,常态化收集民情,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一杯清茶化解了许多矛盾纠纷。
事情记在笔头,群众放在心头,责任扛在肩头。村民办红白喜事讲排场,加重了经济负担。村里设立了勤俭园,平日里是个体育馆,村民们可以打球;有需要时可办婚礼,村里规定:不搞攀比,每桌不得超过1500元,红包只收200元。勤俭园适当收取的场地费,又以扶贫帮困的形式返回到村民手中,近年来已举办婚宴百余场。
“有些小事你不主动找村民聊,他们就不好意思开口,你与他们多聊聊,他们就感到贴心。”周建明说,目前村里3个基础网格实现党支部全覆盖,村干部常态化走街串户,一桩桩坐在办公室内“想不到”的问题,逐一浮出水面并得到有效化解。
群众的诉求解决了,心气自然顺了。去年两个自然村拆迁,仅用5天,所有村民都自发完成签约。村里小学的老校长杜明笙说,在外说起自己是勤新人,大伙儿都挺骄傲。
民情日记也是富民日记。村里大小企业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在日记里。2014年以来,勤新村多个厂房和项目存在土地占而不用、闲置低效,以及环境和安全生产问题。“不改思路,难以为继!”周建明顶住压力,陆续清理出一批低效用地企业,先后让30多家“休眠”企业复苏。
“建设以高标准厂房为主的工业集聚区,围绕新能源招引培育高新企业,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今年7月18日,周建明在日记里写道。(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