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4日常州讯 绿色,是大自然的生命之色,通常用于形容具有生机、活力和自然美的事物,象征和平与希望。常州经开区不仅公园、乡村绿意浓,产业发展也处处体现绿色理念,绿色已融入品质城市的方方面面。
芳茂山
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
工作人员调试“绿岛”设备
产业发展争先造“绿”
眼下,省重大项目——绿色涂料集聚区项目正通过建设“绿岛”,打造“公建配套辅助设施共享”模式,在全省率先探路涂料产业集聚发展。当前,全区建成4个“绿岛”项目,在建2个“绿岛”项目,均以政府参与、多元投资的模式,引导市场主体建设共享型环保设施。
经开区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中小微企业多,无法承担高额治污成本。同时,为防止企业排污“跑冒滴漏”,政府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巡查。“‘绿岛’项目让涂料、地板家居等产业集群重获新生,也减轻了政府监管压力。”区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陈伟说。
在常州神力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楼顶,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不断为工厂供电、向国家电网输送余电。“总投资600多万元建设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可实现年发电量160万千瓦时,节约总电量约30%。”企业安环部经理万伟介绍。
基于工业企业多、闲置空地少的现实,近年来,经开区鼓励企业利用屋顶赚取“阳光福利”。2021年,以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为契机,经开区制定了《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
在方案指导、政府表率、龙头企业带头下,2022年以来,全区光伏并网容量大幅增长。“我区超前超额完成任务,已建成光伏并网容量140兆瓦。”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李滨说。
绿色工厂也是节能减碳的“主阵地”。以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为重点,全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省级绿色工厂11家、市级绿色工厂34家,获评全国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生态文明执笔绘“绿”
初夏的芳茂山公园,绿意盎然,鸢尾、波斯菊、蔷薇等竞相盛放。历时2年,常州经开区完成芳茂山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去年11月,芳茂山公园开园,重塑了“一山、三湖、五园、十景”的生态景观。“家门口的芳茂山,大变样了!”横山桥镇西崦社区居民秦彩萍感慨。
宋剑湖畔,不少鸟类从“过客”变为“常驻民”。“其中80%以上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三有’野生动物。”遥观镇生态和农村工作局工作人员吴伟丽介绍,这得益于近年来遥观镇推进的三期生态湿地改造提升工程。聚焦湿地修复和水环境提升,工程实施厂房搬迁、河道清淤、坡岸整治,让原本水质恶化的宋剑湖恢复了水清岸绿的好景色。
放眼全区,宋剑湖湿地公园、横山桥中心公园、横林中心公园、丁塘河湿地公园、运河公园、圩墩遗址公园串起了绿色“动脉”,“天然氧吧”已成为城镇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标配”。35个“口袋公园”让“被遗忘的角落”变为“金角银边”,提供了可休憩、可社交、可健身的高品质绿色空间。
“天蓝水清鸟飞回”的美好景象持续上演。“去年,全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国省考断面水质连续3年稳定达III类。”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吴荣炳表示,全区正纵深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服务相关项目建设。
农业转型全面向“绿”
横林镇吴建兴家庭农场内,农户们忙着将泛青的水稻秧苗搬到秧田炼苗、育秧。不久后,高标准粮田内又将铺就“绿色希望”。“聚焦集约、绿色、高效的产业定位,至去年末,全区累计新建高标准粮田8.67平方千米。”区农业农村工作局农业服务科副科长罗伟透露。
播种“绿色”,2023年,全区累计建成绿色蔬菜保供基地面积2.49平方千米,蔬菜播种面积14.67平方千米,产量3.9万吨,并建成了遥观镇渔庄村、塘桥村2个精美小菜园。
绿色转型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向“绿”而行,去年,全区首次开展水稻配方肥试点工作,实施病虫害智能测报项目,对连片规模种植农作物开展绿色防控,开展农药经营单位监督检查、“两废”回收处置,并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约7.73平方千米。
日前,常州市蒋记食品有限公司“蒋凤记”牌五香牛肉和酱板鸭上榜《绿色食品标识使用典范(2023)》。“这是全区紧紧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优做强绿色农业的又一生动实践。”罗伟告诉记者,持续推动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经资源挖潜及对象培育,截至去年,全区绿优产品占比达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