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常州经开区:讲好“水”故事 村庄绿富美
2024-04-02 10:56:00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4月2日常州讯 3月25日,在横山桥镇梁家桥村周刘家村,芙蓉水文化馆正式揭开面纱,它将成为全区水情教育基地样板典范。

该文化馆投资300万元,占地面积650平方米。馆内以“千年芙蓉水 一脉贯古今”为核心主题,将水乡融入时光长河,展馆除序厅,分为“古时芙蓉湖 治水造圩堤”“建国创伟业 水乡惠民生”“循水促繁荣 芙蓉谱新篇”三大篇章,通过对与水文化相关的人、事、物的全方位展陈,镌刻岁月故事,延绵文化脉流,凝结村民乡愁,展现乡村更新。

据了解,上千年前,横山此处还是一大片湖,名为“芙蓉湖”,芙蓉原是芙蓉湖的一部分。《越绝书》中说芙蓉湖有一万五千顷,也包含无锡前洲等地区,因湖中多植芙蓉,古时文人骚客常来游览观光、赋诗填词。《水经注》《吴地记》等均有记录其宽广浩大,可见芙蓉湖的历史之久、面积之广。

因芙蓉湖治理筑堤成圩,围筑大小圩数百,其中常州最大者称芙蓉圩,跨阳湖、无锡两处,纵横约二十里,周围约六十里,包田数十万亩,自此有了“十万八千芙蓉圩”之说。当时这里是常州东部生态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经济发展活跃的区域。

横山桥梁家桥村党总支书记梁晓东告诉记者,他16岁工作起就了解到芙蓉有修堤的历史,后辗转从武进档案馆找到了清朝道光年间的《芙蓉湖修堤录》拓本,上面详细记载旧时芙蓉湖历史变迁、堤坝修筑等信息,对芙蓉当地历史和水利演变有着重要研究意义,也证明芙蓉的治水历史绵长。“这次开馆后,我们拓录了拓本一同展出。”

在大多数常州人的印象中,芙蓉更为出名的是“以水养水”。据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芙蓉人利用河、荡养鱼,获利后用于水利建设。随后机器排灌站、大型电力排涝站不断更新,也使排涝抗灾能力大大增强,不再受洪水侵扰的人民便开始利用水积极进行产业的发展。据资料显示,芙蓉饲养鱼种有近300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扶持发展渔业生产,芙蓉渐渐成为江浙两省有名的鱼种之乡,还支持全国各地的鱼苗饲养事业。除饲养鱼种,1965年芙蓉也利用水面试育蚌珠,到20世纪80年代,全镇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养蚌产珠,成为有名的“珍珠之乡”,后期规模不断扩大,珍珠加工业也迅速发展,各类珍珠公司纷纷成立,甚至有的公司还建立了全球销售网络。

芙蓉水文化馆的斜对面,是周刘家村的“小螺姑娘”文化形象。坐落于这片“芙蓉水乡”的周刘家村也因水有了宅改蝶变。该村地形独特、三面环水,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古村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首个宅改政策驱动的“翻建”样板。

记者了解到,村里梳理内部水乡田园空间,强化生态田园特色风貌,联动农业生产、村居生活和休闲文旅的特色空间,如今“水乡田园”“生态家园”“乡村乐园”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水乡休闲特色田园乡村正徐徐展现。梁晓东告诉记者,结合螺蛳、荷花等元素,村里设计“小螺姑娘”文化IP,打造1条水利路、5大空间区域、18个节点,串联田园场景、融合生态环境,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从水域到水乡、再到农文旅融合,水已成为芙蓉独特的文化烙印。“在此打造水文化馆,正是为了展示芙蓉特色文化,完善美丽乡村氛围建设,以乡村文化底蕴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梁晓东说,后续村里将坚持以水为魂,讲好芙蓉“水”故事,持续擦亮水脉底色;坚持以水为媒,做好“水”文章,发挥生态优势,串联文旅资源,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常景轩)

标签:
责编:袁俊华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