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5日常州讯 “今天争取多做点,多赚点钱买新衣服。”2月27日,走进潞城社区睦邻中心的馨宇残疾人之家,14位“员工”有说有笑,手上的活儿也一刻没停下。
馨宇残疾人之家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的机会,从零星几人到吸纳14人来这里做手工活,仅仅半年。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陶黎庆。
“她懂得这些特殊人群的需求,也更能理解他们的感受。”残疾人之家负责人汪竹介绍,陶黎庆是残疾人之家的志愿者,为了让残疾的丈夫更多接触社会,退休之后,陶黎庆主动申请到残疾人之家做志愿服务。
去年11月馨宇接来了母婴用品包装的单子,为了提高大家做工的质量,陶黎庆去工厂学习,再来教大家做工,担当起馨宇残疾人之家的质量监督员。
陶黎庆告诉记者,别小看母婴用品包装制作,其中包含了贴标、帽子翻面、翻围兜等几十道工序,学完一道工序,她就把制作数量、质量、手工要点带回来,教给中心的员工们。“她经常鼓励我们,手把手教我,告诉我慢慢来不着急。”患有脊柱弯曲的潘红霞刚来到这里时,一天只能做两三元钱的工,在陶黎庆帮助下,如今贴标签、穿绳子、叠小盒子,她样样都能熟练制作。
“从厂家直接获取订单,2—3天做完一批。”汪竹告诉记者,做打包盒、叠口水巾等都算工时费,2角到1元不等,这些订单是陶黎庆一单一单比价、协商跑出来的,为的就是让这里的“家人们”有更多的收入。
在陶黎庆的细心指导下,大部分残疾人的收入提升了40%,有的甚至拿到了四位数工时费。
正聊着,临近中午,记者看到又一批货来了,这次是包装出口的婴儿口水巾。“用长的一端卷,这个位置要塞进去外观才好看。”陶黎庆边示范边解说,大家都围着她仔细观察学习。
原本要回家吃饭的潘祥娣主动申请延时,继续学习。“以前我们打卡两小时就回家了,现在大家都愿意留下来。有陶大姐的帮助,我们既增加收入,也交到朋友,有挺开心的。”二十多岁时,潘祥娣因工伤造成肢体残疾没了工作,此后未能找到匹配的工作,如今在这里做工,潘祥娣重新获得了自我价值感。
看着大家埋头认真工作的样子,陶黎庆说:“我也找到了我的价值。”(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