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2月2日常州讯 2021年,常州经开区成为全市首个获得编办批复、增设区级未保中心的地区。同时,常州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民政部门牵头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实施“鲁冰花妈妈”关爱项目、“梦想小屋”建设计划、“未爱花开”法检开放日等关爱服务活动。
如今,政府、社会、家庭汇聚强大合力,正守护每一朵小花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深化体系开创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
“我和叔叔阿姨有一个‘秘密基地’。在那里,他们倾听我的烦恼,解开我和爸爸之间的心结。”1月20日,在潞城街道“益潞童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汇报会暨微心愿发放仪式上,困境儿童涵涵讲述了潞城街道未保站伴她成长的故事。
2021年5月,潞城街道未保站成立,选址华丰社区、青洋社区、东城社区,嵌入3个未保站联络点,通过构建“站+点”的运行机制,引入社会组织运营,实现街道未成年人服务区域全覆盖,现已服务儿童及其家庭1万余人次。
放眼常州经开区,遥观镇未保站发挥阵地作用,阅读室、国学礼仪课堂、生活实践课堂等适儿功能区域完备;横林镇未保站可提供政策咨询、个案跟踪、监护指导、心理关爱等全方位服务;“窑窑有爱”“一‘潞’相伴”等儿童关爱服务品牌不断深化……
一切以未成年人的利益为中心。近年来,全区建成省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3家、家长学校及家庭教育服务站点86家。
未成年人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如何进一步完善保护和服务体系?
常州经开区交出答卷: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凝聚起多部门联动的未成年人保护合力。
为儿童成长提供立体保护。常州经开区检察院开展“益心护苗”法治课堂,为未成年人送上沉浸式法治教育“大餐”,启动“未爱花开·爱+”法律护航项目,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横山桥人民法庭打造“芳华正茂联盟”,形成司法审判、社会联动、教育预防“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系。
“下阶段,全区将高位推进‘大未保’体系建设,‘全链条’抓实未保服务。”区社保局副局长徐鑫说。
齐心协力让更多困境儿童被“看见”
“唐妈妈,我要写个‘福’字送给你。”“谢谢宝贝,你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了。”1月24日,在常州经开区“‘益’路童行·把爱带回家”新春集市上,“鲁冰花妈妈”唐德芝陪着“小花蕊”囡囡写春联、做剪纸、猜灯谜,其乐融融。
二人结识于2021年,彼时,常州经开区启动“鲁冰花妈妈”关爱项目,鼓励爱心女性与困境儿童结对,通过资金帮扶、生活探访、定期交流等方式,用爱呵护孩子的身心。作为德智爱心助学协会会长,唐德芝成为首批“鲁冰花妈妈”。
“囡囡从小被收养,由养父照料,长期缺失母爱。”唐德芝轻抚着囡囡的后背,“我把她当作自己的孩子,定期上门看她,除了买些学习用品、日常衣物,也会教她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慢慢地,她愿意向我敞开心扉。”
如今,“鲁冰花妈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社工、律师、检察官等纷纷加入,提供更精准的帮扶。“目前,全区共结对32名困境儿童,每名儿童有4~5位‘鲁冰花妈妈’,持续提供权益维护、亲情关爱、课业帮扶等服务。”常州经开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妇联主席戴彩莲介绍。
清新的墙绘、崭新的空调、特制的柜子、梦幻的公主床……处处充满童趣。家住遥观镇东方村的乐乐,父母都是聋哑人,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去年10月,她告别拥挤的环境、老旧的家具、斑驳的墙面,住进了改造一新的“梦想小屋”。
聚力实施“梦想改造+”关爱计划,常州经开区重点瞄准6~16周岁“事实孤儿”群体,累计为95名困境青少年量身定制“梦想小屋”。“为做好后半篇文章,我们鼓励学校班主任、社区志愿者和乡镇(街道)团干部3人成组,与困境青少年结对,把关爱融入点滴日常。”常州经开区团委书记陆尧说。
与爱“童”行,创新服务。“我家741”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中心对外开放,法院“启明星”青年志愿者、检察院“未爱花开”青年志愿者以及关工委“五老”志愿服务队驻点轮值,为困境青少年提供“避风港”。常州经开区残联连续开展3届“微心愿”圆梦活动,每年为残疾儿童完成100个“微心愿”。
护苗成长搭建守护儿童的温情桥梁
张莹是遥观镇剑苑社区的儿童主任,寒假来临,她骑着电动车、带着笔记本,走街串巷,为即将开展的假期小管家课堂做准备。
“由于社区双职工子女较多,假期无人看管,我们与临津小学共建‘和美小管家’项目,开设公益课堂,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张莹告诉记者,作为儿童主任,她既要全面了解未成年人的家庭状况、生活情况、身心健康等信息,也要为困境儿童等急需重点关注的未成年人提供“贴心”服务,把救助政策送到家。
儿童主任肩负打通关爱服务儿童“最后一公里”的重任。“设立儿童主任,是为了从村、社区层面破解部分未成年人家庭支持不足、保护不够的问题。”常州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民政科副科长韩昊霖介绍,目前,全区已有87名儿童主任。
关爱未成年人,社区各出妙招:横林镇瑞丰社区与半径500米内的多所学校结对共建,创新“校—家—社”融合服务;遥观镇剑湖社区发起“窑光小管家”项目,让儿童成为社区治理的“新力量”;潞城街道华丰社区积极开展亲子类活动。
与此同时,社会力量也加入进来。“这是圆圈、三角形、长方形……”去年4月,家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武春燕,成了智力残疾儿童华华的“老师”,帮助华华融入社会。
华丰社区是常州市儿童友好社区,社区整合社会资源,邀请家悦社会服务工作站提供儿童服务。“入驻社区后,我们组织儿童权益类、儿童保护类等亲子活动,家访特殊儿童,持续健全儿童成长支持体系。”家悦负责人孙宏亮说。
星悦儿童康复成长中心联合周边学校,让20多名残疾、困境儿童感受到了“志愿者妈妈”的一日温暖。“海归”朱晓青创办故知妇女儿童关爱中心,致力于为广大家庭搭建“交心”平台,为流动儿童“筑巢”。
如今,“爱心接力”的规模效应,已汇聚成强大的暖流,书写着“小城大爱”。(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