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常州经开区:理清“三笔账” 夕阳好“食”光
2024-01-25 09:4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月25日常州讯  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全国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其中,“扩大老年助餐服务”位列首条。

截至2023年末,常州经开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7.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1.38%,较上年增长约8.2%。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助餐服务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起,常州经开区将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历经两年实践,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现状如何?还面临哪些难题?怎样进一步推进?记者进行了实地调研。

均衡账:从城区到镇村因地制宜设置助餐点

助餐点位的科学布局,是老年助餐服务能否得到推广的关键因素。

上午10时30分,潞城街道潞城社区潞城花苑助餐点热闹起来。作为常客,居民贾伯兴和老伴沈全娣早早赶来,跟熟识的老邻居聚在一桌,唠唠家常。

“子女都在外工作,家里只有我们两个人,菜烧多了浪费,烧少了又感觉不够丰富。”贾伯兴熟练地拿出就餐码,扫完之后,热腾腾的餐食就递到了面前。“助餐点就在家门口,每天菜品都不重样,两荤两素,一汤一饭,好吃又实惠。”

常州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民政科副科长费洋在前期走访中发现,九成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助餐服务需求位居养老服务需求首位。为此,2022年9月,常州经开区在中心城区率先启动助餐服务工作,全面布局5家助餐点。

如何选址?“以潞城社区为例,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四分之一,潞城花苑又是拆迁安置小区,老年人较多。”费洋解释。于是,有类似情况的潞城街道青洋社区、丁堰街道丁堰社区、戚墅堰街道花苑社区等老年人集聚区成为首批试点。

“做饭难”“吃饭愁”,困扰着很多高龄、空巢、失能老人,这种现象在农村也很突出。去年,常州经开区着力构建城乡两张“助餐网”,在乡镇普及助餐点。

然而,由于地域面积、传统观念、消费习惯等原因,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一方面,农村面广量散,老年人分布跨度较大,助餐点覆盖面较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全部需求;另一方面,点位建设需要充分做好需求调研,否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助餐点持续运营。”区社保局副局长纪春泽透露。

于是,遥观镇率先破题——依托餐饮店月月面馆,设置助餐点。

“多数老人偏向于送餐上门,而且他们都比较节俭,持续购买意愿不足,假设单独设立助餐点,既耗费人力物力,又无法确保可持续发展。”遥观镇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唐菲介绍,月月面馆紧邻居民集聚区,附近常住人口有1万多人,周边的老人在15分钟以内可步行到达。

横林镇崔北村把助餐点设立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客流”有保障;横山桥镇奚巷村直接由村委牵头,免费送餐上门。

如今,全区老年助餐版图上,17家助餐点星罗棋布。“总量优势之下,区域之间的不均衡问题仍然不可忽视。目前,乡镇仅有助餐点4家,设施条件也弱于城区,未来的可挖潜力还很大。”纪春泽表示。

稳定账:社会力量参与助餐模式多样化

尽管天气寒冷,但各助餐点仍旧饭菜飘香、温暖如常。

“无论多冷,都要保证老人们能吃上热乎饭。”常州轩悦餐饮有限公司运营经理梅友红说。对于不具备设置厨房条件的助餐点,全区引进常州轩悦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供餐,由中央厨房集中制餐,再分装好、装进保温箱,统一配送到社区助餐点。

不仅如此,依托结对共建,潞城街道青洋社区还创新送餐模式,与顺丰快递点签订协议,由助餐点为快递员提供餐食,快递员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餐上门,一手妙招解决两类群体“吃饭难”的问题。“有段时间连续暴雨,快递小哥胡响每天都把饭菜送上门。”90岁的钱乌林和89岁的陆金南夫妻俩感到暖意融融。

丁堰街道丁堰社区第一网格助餐点整齐摆放着近20张桌子,每天刚过上午10时,就有不少老人来等待就餐。社区副主任刘凯介绍,助餐点实行“老年食堂”模式,引入常州经开区雨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力量、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优势互补机制。

“1月11日,陈寒娣送来香菇、木耳各半斤;李榴琴送来面粉一袋……”助餐点的小黑板上,清晰记录着社区银龄志愿者们的爱心。“一元的涨幅,可能会让部分养老金有限的老人选择自己下厨。因此,社区通过政府、慈善资金补贴,企业让利,居民互助的方式,免费为老年人提供午餐。”刘凯告诉记者。

一顿饭,饱含邻里深情。“你是几号?里头有空位。”去年11月下旬,横林镇崔北村助餐点投入运营,“老队长”张焕银义务做起登记员。

“素菜和米饭都免费供应,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难题,就想着做点事情回馈村里。”77岁的陆金娣觉得有点“难为情”,便和丁素玉、是秀英等9位老人一起帮厨,择菜、淘米、上菜、洗碗。此外,这一爱心善举还吸引了多家企业主动对接,捐赠了大批物资。

“开放近两个月来,每天都有约230名老人前来用餐。”崔北村党总支副书记王琪说,村里正探索“互助式养老”模式,让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解决农村养老难题。

目前,常州经开区助餐服务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各个村、社区正在探索适合本区域实际的模式,而目标则一致:想尽办法让老人满意、让助餐点可持续发展。

养老账:延伸服务功能“一餐饭”温暖抵达

每天早晨,76岁的环卫工人王来方都会来到月月面馆,“以前最便宜的一碗鸡蛋面要7元,政府补贴后,现在只要4元!”

针对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常州经开区按照每人每餐3元的标准发放助餐补贴,计划未来为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发放阶梯型就餐补助。

既要吃得实惠,也要吃得放心。每周三,潞城街道推出炖蛋、小米粥、笃烂面等特色暖心餐。“根据老人的饮食特点,除了提供营养丰富、软烂可口、易于消化的菜品,我们还能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的特殊老人定制特需餐。”潞城街道行政审批局副局长仲芬霞介绍,后续会根据季节和节日,推出应景小食。

助餐服务不断升级,下阶段,该如何进一步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崔北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外,不少老人坐在沙发上,晒着太阳。“人多热闹,吃完饭聊聊天、看看电视,日子过得舒坦。”村民濮国泉乐呵呵地说。

服务中心除了助餐点,还设有阅读室、健身房、活动室等功能区,还衍生出调解室。一些邻里间的小矛盾,坐下来吃一顿、聊一会儿便化解了。

利用老人们一起吃饭的契机,解锁为老服务功能。“我们着重打造‘家文化’‘孝文化’,老年人来了,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丁堰社区助餐点负责人张银山说,助餐点还会组织老年人集中学习使用智能设备、开展棋牌类休闲活动。

戚墅堰康养综合服务中心长者食堂内,书画室、乒乓球室全天开放,理发、扦脚等服务应有尽有;潞城街道华丰社区布局“一刻钟助餐生活圈”,提供日间照料、矛盾调解等延伸服务……

据统计,17家助餐点累计服务12.2万人次,日均服务868人次。“秉持‘微利惠民’原则,餐费价格偏低和送餐成本偏高的矛盾仍是目前助餐点持续经营面临的最大难题。”纪春泽表示,今年,全区计划新建社区食堂不少于10家,以“公建民营”的模式实现社会化供餐,不断拓宽助餐对象范围,突破运营时间瓶颈。(常景轩)

标签:
责编:袁俊华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