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月19日常州讯 围绕“文体旅高质量发展”目标,常州经开区吹响文化奏鸣曲,通过建强活动阵地、提升服务水平、擦亮文化名片,全面塑造文化新样态。
阵地亮相文化体验在身边
文化强区,阵地先行。
东方新城中央商务区,造型酷似“大风车”的常州经开区文化活动中心白天银光闪烁,夜晚流光溢彩,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作为“文化总部”,文化活动中心于去年10月正式落成,集全民阅读、展览演出、培训交流、研究创作等功能于一体。其中,以“三馆一中心”为特色的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
见证文化活动中心从开工到开放,居民刘荷凤的生活多了些文艺味:“我喜欢进馆看看书、歇歇脚,这里还经常办文娱活动,可热闹了。”
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实施“文化站活力焕新工程”,2023年,全区新建或整合提升6家镇(街道)文化站,形成“1+6+6+N”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即1家文化活动中心、6家镇(街道)文化站、6家秋白书苑、N家其他公共文化空间。
“大风车”火了,乡镇文化会客厅也很“圈粉”。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学家谢应芳晚年在横山桥筑室“龟巢”,设帐收徒,传播理学思想,留下了传道授业、修书治学的历史佳话。留住“文化底片”,去年11月,为纪念谢应芳所修的应芳书院正式亮相。
灰瓦白墙,曲径通幽,通过多种媒介,群众得以“沉浸式”了解谢应芳的生平和思想,也可以品茶读书,闲聊赏景。“借由书院这个载体,延续横山桥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让文化在书院里生生不息。”横山桥镇宣传办工作人员俞梦凯介绍。
不需远行,家门口也有“诗与远方”——
横山桥镇五一村,五一大剧院常年上演文化艺术节目,从家到剧院,只要走2分钟,村民梅如中就能看个痛快;
投资40万元建设,横林镇红联村村史馆展现了村庄变迁,增强了文化认同感,打造了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
潞城街道曙兴社区第九网格党群直通站,“社区能人”王国社开设书法公益课,居民在书签、团扇、杯垫上写书法,文创作品售卖所得全部用于培育社会工作服务站……
随着多层次文化阵地持续建强,闲暇时组场“文艺局”,逐渐成为经开人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活动“添薪” 加速升腾“烟火气”
音乐、书法、绘画、阅读……文化活动浪潮迭起。
常州经开区第一届市民文化艺术节上,老年大学的学员们盛装出席,或载歌载舞,或吹拉弹唱,在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里展现了最美“夕阳红”。
“经彩东方”书画展上,19位书画艺术家带来60余件作品,风格多样,精彩纷呈,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观展。
全市首届校园乐队比赛——青春制“燥”大学生音乐节燃爆“东大门”,来自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常州大学等院校的7支乐队传递着音乐文化和生活态度。
为期3天的第六届运河文化节,设置健步行、花灯游园会、晚汀音乐会等活动,带市民聆听运河之声、了解工业文化。
2023年常州经开区农民读书节,推出阅读游园会、读书漂流会、好书推荐会、春日诗词宴等环节,让美丽乡村溢满书香。
锡剧票友大赛、王兰英戏剧周等活动接连推出,锡剧已然成为常州经开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一场接一场文化盛宴,一次又一次激发城市活力,区域公共文化活动体系日趋完善。
“探索新型群文活动模式的同时,我们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常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文体旅科科长季春凤介绍,秋白书苑“经彩大讲堂”全年开展活动68场,“经开有约”戏曲下乡巡演等近30场大型惠民活动让戏迷们大呼“过瘾”。
2023年,常州经开区19件作品入围市第二届公共文化“青果奖”,横林彧麒艺术培训中心团队入选省优秀群众文化培育团队。“我们将持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举办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文化惠民主旋律全年贯穿、全域唱响,并推动创作更多有力量、有温度、有地域特色的群文作品。”季春凤说。
古韵新声焕发城市新魅力
1月15日,“绘读绘说·爱阅护苗”常州市第八届原创绘本大赛特等奖作品巡展在潞城书苑举行,“老”建筑有了“新”活力。
书苑的“前身”太平庵,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起,常州经开区启动太平庵修缮保护工作。去年4月,挂牌潞城书苑,重新启用。“书苑延续太平庵传统教育载体的作用,集‘展、文、书、集’等功能于一体。”潞城街道行政审批局副局长邓燕茹介绍。
书画展、摄影展等主题展,相声、器乐、戏曲、舞蹈等演出在书苑接连“开场”。“带孩子看完书,还能听相声、逛展览,既能接触时髦的演出,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居民王莉丽说。
此外,新丰古桥、横山桥奚巷桥、杨氏祭祀亭等文物保护及修缮等工作的完成,让文物再度绽放时代光彩。
文物古迹“敞怀”,非遗文化“添彩”。去年9月,常州经开区评选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涵盖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三大类别,均具有突出价值和深厚底蕴。
遥观黄氏中药熬膏技法传承人黄铁曾,熬制膏方58年,用好品质换来好口碑。“传统文化不能丢”,申请非遗项目后,黄铁曾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盛春英,每日抚琴、斫琴,每周公益授课,还组织古琴学习研究和成品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古琴及其制作技艺。
经过大锅煲熬、焖、蒸等8道工序,遥观冰糖圆蹄糖汁渗透,味道鲜美。多年来,技艺传承人袁科在不断精进技艺的同时,创新推出砂锅焗糖蹄、椒盐糖蹄等新品。
张氏玉螺泉酒坊的常州糯米酒酿造技艺已在张氏家族传承5代,制作时不放任何食品添加剂,酒露芳香、香醇黏郁的特色糯米酒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上好的鸭、精制的卤,让蒋凤记酱板鸭香飘万里。在制作技艺传承人强利的带领下,如今,蒋凤记改变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打造特色产品,重振“老字号”。
让区级非遗走进大众视野,常州经开区已举办“古运经开多彩非遗”等区级非遗展示活动3次。(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