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月10日常州讯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是追梦人满怀激情的鸣响;形态蝶变、产城融合,是学校、园区、孵化器纷纷入驻的脉动;绿意葱茏、碧波荡漾,是生态湿地白鹭翩跹的欢唱……
“加强常州东部副中心建设,加快打造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东部桥头堡。”常州经开区2015年成立时,市委、市政府就寄予厚望。8年多来,常州经开区无数建设者夙兴夜寐,按下建设“快进键”,拉满奋发“进度条”,累计推进39个重点项目,文化活动中心、科技金融中心等成为新地标,东方新城建设进入“落地成景”新阶段。
塑造中轴枢纽“东部门户”
“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常州经开区新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董庆介绍,东方新城在规划之初,就放到苏锡常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格局中考量,大力推动城市发展理念、建设模式、治理方式创新,全力塑造好中轴枢纽“东部门户”的全新形象。
围绕“创全市产城融合样板区”目标,常州经开区高起点开展规划研究,把每一个地块都摸清楚再建设,尽力不留遗憾。到2025年,将建成3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1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区、2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3个层次区域梯次发展、优势互补、相互赋能,高品质呈现业态新、形态优、神态活的城市形态。
新城办副主任李晓波介绍,先行重点建设的中央商务区,以多元文化为内涵、以创智创新为主导、以美丽宜居为特色,布局大型商业街区、科创商务楼宇、城市会客厅、文化活动中心等特色功能节点,实现总部经济、现代金融、数字服务的协同发展,拓展区域影响力,打造经开区水绿交融、环境优美的核心居住商圈和集约高效、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高地。
常州市自规局经开区分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黄文勇表示,近年来陆续完成了核心区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色彩研究、核心区城市设计局部优化、常州东部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常州东部地区协同发展等一系列规划的编制与调整,包括交通、水系、路网等专项研究,从而为推进“东部新城聚能行动”夯实了基础。
宜业宜居的发展之地
被昵称为“大风车”的常州经开区文化活动中心,光影下展现建筑之美,成为近悦远来的打卡地。
作为常州东部首个大型异形建筑,如何“塑形”是个难题。设计团队仅独立模型就设计了1.3万个,画了4万多张电子图纸,做了大量模拟运算,确保完美架起风车的“形”。安装环节同样是巨大考验,安装精度要控制在0.1毫米内,上万个铝结构杆件都配上独立编号,精确还原模型上的点位。
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实干体现担当。新城办科员陈磊近几年像一枚钉子,在智慧停车场工地结实“钉”了下来。“最忙是2021年年底至2022年上半年。”陈磊说,光他手头就有5条道路、两个防建工程同步推进。春节顾不上回南通老家,年初三就上班,召集设计和项目施工单位开会。虽然辛苦,但每天都有很“燃”的感觉。
“有时候会议开到后半夜,讨论间隙看一眼窗外,天都亮了。”东方控股工作人员何堂松同样“钉”在常青里文化旅游街区项目工地,每天都在现场协调问题。个人洗漱用品和随身衣物也搬进了集装箱板房,确保随时待命。随着街区日新月异、日渐繁茂,何堂松说,能感受到各方努力形成的巨大能量,这也是东方新城让人“心向往之”的魅力。
家门口“上新”的,还有一大批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和功能项目。目前新城范围内,常州经开区第二实验小学、常州经开区初级中学、常州经开区小学、常州经开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中心、东方青年人才社区等多个项目投用;地下智慧停车场、核心区地下人防项目即将投用,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可提供约1300个机动车停车位。
完善“科创策源”核心功能
东方新城在功能与服务细微处将“产城人”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强磁场”。
潞城街道作为新城建设主阵地之一,一度产业布局不清晰、小散乱企业较多。近年来街道大力整合低效用地,累计整合土地2000余亩,博瑞电力、星源材质、欣盛半导体等重点企业相继落地。如博瑞电力最初占地只有100多亩,目前用地已扩展到580亩,2023年产值预计达45亿元。
借新城建设东风,潞城街道全力推进科技金融中心、总部商务楼等建设运营,并依托区文化活动中心,谋划一批紧扣消费场景、兼具文化特色的文商旅活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拔节生长的东方新城,也为双创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公司2015年从上海搬至常州经开区,目前大部分员工都买房定居。”恒鼎轨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艳说,这里有轨道交通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集聚,发展空间非常大。
“新区域带来新活力,这里靠近高速道口,配套齐全,让我们小微企业有了自己的家,能定定心心谋发展。”常笑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诚忠说,自己和另外40多家企业一起,首批签约入驻恒耐·创智天地产业园,“相信能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目前东方新城范围内,东方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顺丰(常州)智慧物流园、恒耐科创产业园一期、东方三新产业科创园一期等竣工投运,东方三新产业科创园二期加紧收尾,东方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期加紧建设,总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
城市有品位生活有品质
青年聚,城市兴。如何推动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建在产业链上的人才社区,让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愿意来、高兴留、有预期。
25岁的俞晓琦是潞城燃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设计师,居住的东方·青年人才社区出门300米就是常州地铁2号线,通勤上班路只有两公里。
作为常州首个高标准青年人才公寓综合体,东方·青年人才社区已入住1600余人,出租率超过90%。东方控股下属人才科创集团总经理杨璐介绍,在建设投运前,项目团队就围绕租金、配套、服务、安全、租住时间等需求开展调研,将单间月租金定为1200元,可长短多元租赁。社区提供3500平方米的生活配套,包括健身房、理发室、电竞室、瑜伽室、共享厨房及餐厅等,配备智能门锁、24小时管家服务,从而“围绕产业链、配齐公寓链、集成服务链、拉长幸福链”。
除创业者、搬迁者,新城也有“原住民”。在他们眼里,新城之美更体现在城市品质的提升上。
看着改造完工的小区,戚墅堰街道站北新村67岁居民郭立妹感叹不已。她在站北新村结婚生孩子,如今又带外孙。此前部分楼栋的屋顶与墙体渗水、停车位紧缺、楼道里没有灯、给电动车充电得从楼上拉线……这些问题,随着新城建设推进均迎刃而解。“周边的五益菜场焕然一新,去医院、银行都十分方便。”郭立妹说,出门就有公交,延陵路又宽又平坦,闲时出门遛弯适意得很。(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