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蒋宪刚: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
2023-12-18 20:25:00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2月18日常州讯  蒋宪刚(1923年8月—2010年9月),江苏太仓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55年调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常州一院),后担任妇产科主任。常州市政协第一届至第六届委员、常州市妇联第九届委员、常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8月,作为政治可靠、业务突出的妇产科专家参加中国首批援外医疗队,前往非洲岛国桑给巴尔工作两年半。1970年,中国再次派出援桑医疗队,坦桑尼亚总统点名邀请她继续参加,为援外工作史上罕见。

1960年被授予全国及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62年、1989年,两次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其间还多次获省、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84 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标兵”。1994年被省卫生厅评为“援外医疗队优秀队员”。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中国援外医疗队员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他们中,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专家蒋宪刚尤为特殊,她不仅是江苏首批、常州首位援外医疗队队员,而且先后两次踏上东非海岛,因陋就简推广适宜技术、培训当地医疗人才,努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她始终心怀医疗事业,两次罹患乳腺癌却一直奋战在临床工作第一线,花甲之年还在帮助筹建常州妇产医院……

中国首批援桑医疗队合影(前排右二为蒋宪刚)

蒋家有女 投身杏林

1923年8月,蒋宪刚出生在江苏太仓。蒋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蒋宪刚的父亲蒋恩锡为家中长子,是当地纺织巨头“利泰纱厂”的股东,并且参与创设万全裕同记酱园,执全县酱酒业牛耳。1915年,其酿造的桂花露玫瑰酒曾在国际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银质奖。叔父蒋恩铠是国民政府外交官,早年留学法国,担任过驻法总领事。

到蒋宪刚这一辈,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她排行第四。父亲蒋恩锡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曾对女儿们说:“将来给你们的嫁妆就是大学毕业证书。”是以,姐弟六人都大学毕业,且在各自的领域颇有建树。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大姐蒋宪端,是苏州振华女中和清华大学的知名校友,早年是中共地下党,后担任中央军委气象局办公厅主任、气象科研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蒋宪刚少时就读于太仓小学,初中则跟随大姐入读苏州振华女校,这座办在清代织造府旧址上的学校,也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锋。正如校友杨绛所说,振华有一股味儿,这股味儿,影响了她一生。正是带着这种印记,蒋宪刚于1941年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也就是如今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这里她埋头苦读,一心想成为独当一面的医生,还埋下了出国深造的愿望。

1947年医学院毕业后,蒋宪刚先后在武进县立医院(现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常州一院等单位工作。

事实上,1955年调入常州一院后,她很快就成为妇产科的中坚力量。1958年12月,她与副院长杨堃一起,为一位年轻的子宫颈癌患者施行了常武地区首例子宫广泛性切除术;上世纪60年代初,她随科室开展妇女病普查,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法接生导致的子宫脱垂,为众多患者解除“难言之隐”;她还下乡为农民服务,并书写总结论文,1962年获邀参加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

技术不断精进的背后,是她始终心系患者、心怀大爱的从医初心。蒋宪刚儿子张斯旦回忆,母亲经常把在医院大厅打地铺的患者家属带到家里来住,“以前的人不经常洗澡,我们就很嫌弃,总觉得有异味。但我妈妈总说,要有同理心,要学会体谅别人。”“文革”时期,医院的正常诊疗秩序受到影响,蒋宪刚为了尽力保障妇产科的运转,克服诸多困难,顶着高压开展工作,“有时候武斗的人都冲进手术室内了,她也不怕,照样手术。碰到医院突然停电,她就打着手电筒,继续给人家接产。”

常州第一 两度援外

1964年4月,坦桑尼亚同中国建交。4个月后,中国就派出第一支医疗队来到桑岛。以14人的医护团队组成,以南京为主,辽宁、湖南、江苏常州各一人。蒋宪刚不仅是队伍中唯一的常州人,也是唯一的女医生。

“援外难,难就难在要抛夫别子,远涉重洋去迎接不可预知的一切,难在如何为祖国赢得荣耀和尊严。”作为常州市首位援外医疗队员,蒋宪刚以果敢的判断、过硬的技术,赢得西方医生和当地民众的尊重,为塑造中国医疗团队的国际形象作出贡献。

早年在南京医疗系统工作、曾任常州卫生局人事科科长的王秀红,与蒋宪刚同为江苏省首批援桑队员。她回忆,由于旅途劳顿,蒋宪刚出现了晕机等身体不适的症状,“吐得不得了,一点都吃不下。”后来又出现过敏症状,发“风疹块”(即荨麻疹),“但她始终咬紧牙关,默默忍受。”

除了要面对水土不服带来的身体不适,队员们发现,桑给巴尔的医疗条件极其简陋,药品、器械甚至医疗人才短缺,完全依靠其他国家的支援与帮扶。队员们所在的桑给巴尔列宁医院,云集了东德、保加利亚、古巴等多个国家的医务工作者,由留学英国的阿拉伯人莫海里担任医务监督,统管医疗行政,并兼妇产科医生。这些西方医生一开始就小看中国医生并处处刁难,但蒋宪刚等医疗队员用过硬、专业的医疗技术与负责、耐心的服务态度,让他们对中国医生刮目相看。

有一晚值夜班,急诊室先后送来两例宫外孕患者,都大出血,已经出现严重休克,情况非常危急,必须立即手术。时间就是生命,来不及向莫海里汇报,蒋宪刚就上台进行了手术。面对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难关——没有血源,她机智地采用腹腔血回收输入技术,赢得了抢救时间。没有助手,她就独自手术,把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两例手术的成功,让第二天得知情况的莫海里非常吃惊,竖起大拇指说:“Doctor蒋,你们中国医生是好样的!”从此,蒋宪刚被授权处理妇产科一切事务。

1965年,周恩来总理远涉重洋,接见了江苏也是中国首批援桑医疗队,并嘱托大家要为桑给巴尔人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从那时起,蒋宪刚等队员开始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向他们传授技术,从常见病、多发病着手,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与诊疗水平。王秀红眼里,做老师蒋宪刚特别顶真,“给学生讲一个小时的课,备课倒要五六个小时。我们忙完一天回宿舍会聊天,她总是埋头写教案。”

不仅如此,作为医疗队唯一的女医生,蒋宪刚在时任总统夫人阿米娜身体不适,都由她负责去总统府诊治。阿米娜对蒋宪刚非常信任,有一次,她要去奔巴岛参加妇女群众大会并发表讲话,提出让蒋宪刚陪同。于是,大会上就出现这样一幕:一位中国医生陪同桑给巴尔总统夫人一同出席会议,并且就坐在总统夫人旁边。这在当地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蒋宪刚和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护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得到桑总统府、卫生部、受援医院和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因工作出色,1970年,中国再次向桑给巴尔派医疗队时,蒋宪刚受到了坦桑尼亚总统的专门邀请,再度参加援外医疗队。而总统夫人与蒋宪刚之间的珍贵友情,也在两次援非结束后得以延续。

花甲之年 筹建妇幼

1981年,在国家卫生部的关心和常州市政府的重视下,常州市妇产医院开始了筹建工作。当时全市各大医院乃至金坛溧阳地区所有的妇产科精英都汇聚到了妇产医院,尤其是常州妇产界“三杰”之称的苏世芳、蒋宪刚和杨邦锡。

此时,蒋宪刚已年届花甲,她不顾自己乳腺癌手术化疗后羸弱的身体,欣然接受组织决定,借调帮助筹建妇产医院。为了尽快建好医院,向全市人民开放,她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带领同志们四处奔走,跑经费、订购医疗器械、到外地参观学习。同事们看着她瘦了一圈的脸庞,心疼地劝她休息一下,她却总是笑着说:“不要紧。”

在正式开院之前,蒋宪刚的左脚不慎扭伤,不能行走,她躺在床上,心里却惦记着医院,经常托人带信到医院来处理一些事情。离开院还有两天了,她再也躺不住,拄着拐杖来到医院。刚巧,一位产妇要求住院。当时临产室、病房和婴儿室还未完全整理好,蒋宪刚根据产妇情况,果断决定将其留下,并亲自做了剖腹产手术。最终,母子平安,家属连声感谢,并坚持请蒋宪刚为孩子取名。

新开的妇产医院,医务人员来自各个单位。蒋宪刚每天让儿子张斯旦用自行车推着她来医院上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稳定大家的情绪。抢救危重患者,她到场指挥,不分白天黑夜,有时夜间乘着三轮车也坚持赶到。医院原定她每周参加一次门诊,但她看到患者多,有些远道而来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就每周增加一次门诊。门诊的同事说,“我们从未听说蒋主任因年纪大、身体差、事情多而把患者往外推。”相反,她对每个患者都认真检查,耐心解释病情。即使过了下班时间,也要把所有的患者看完,常常要工作到午后一点钟才下班。

蒋宪刚作为妇产科的定海神针,在下一代专科人才的培养上更是费尽心力,无论是门诊、手术还是科研,她都积极给年轻人创造锻炼机会,帮助他们尽快提高。

原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许培箴对自己第一次主刀的手术印象深刻,“那时候手术室条件差,夏天只能吹吹电风扇,没有空调。结果我就晕台了。”大家都来安慰她的时候,蒋宪刚却对她提出了要求,“先是问我,你昨天是几点钟睡觉的?然后告诫我,给患者做手术,除了技术上的准备,体能也要准备好!”如今,已是全国劳模、著名妇科专家的许培箴倍觉老师的用心良苦,“蒋主任是蛮严格的,批评多,表扬少。做得好,她偶尔会表扬你一下。但如果发现问题,都会特别注重指出来。我们当年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从医56年,蒋宪刚始终站在临床工作第一线,多次获得荣誉与奖励。她两次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先后获评“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江苏省文明标兵”。并被省卫生厅评为“援外医疗队优秀队员”。

2010年9月8日,两次罹患乳腺癌的蒋宪刚与世长辞。当年,风华正茂的妇产科专家、常州援外第一人蒋宪刚走下飞机,踏上坦桑尼亚大地,她绝不会想到,自己毅然的付出已经燃起星星之火,无论相隔多久,都将温暖并引领后来人。在她身后,常州一院先后派出30人次参加援外医疗,他们克服生活、语言、环境等重重困难,因陋就简推广适宜技术,填补当地医学空白,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高度评价,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吴洁 王颖)

标签:蒋宪;常州;合影
责编:季昱希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