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29日常州讯 穿过地下通道,如同走进了“时光隧道”。近日,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老三区小立交地道焕新改造完成,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市民生活环境品质。
“我预感这里会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走进小立交地下通道入口处,几名年轻人掏出手机拍照、合影。改造后的地下通道的整体外形修建成了火车车厢的样子,除了红色的底色外,车厢两侧的宣讲牌还醒目地写着戚墅堰地区铁路发展的历史。
顺着台阶走进通道,顶部仿照火车车厢顶部的装饰,白色的条形灯光线柔和。通道两侧是一张张戚墅堰老照片,武装起义纪念碑、开往春天的列车、老厂房……一个个熟悉久远的地标建筑物、生活场景勾起人们回忆。
和很多老工业区一样,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拥有众多工业文化遗存,近年来,街道在城市更新中告别“大拆大建”,通过微更新的改造方式,实现对老旧厂区文化的保护、修复和利用,不仅提升了街区颜值,便利了居民生活,也让戚墅堰的时代记忆重焕光彩。
留住记忆增添活力
不同于典型江南水乡的温婉清丽,戚墅堰给人感觉既粗犷又安静。初冬时节,走进改造后的戚墅堰东方社区工房南区,崭新的红白色外墙在绿植掩映,楼道两侧绿意盎然。很难想象,这里曾经人车混杂、道路坑洼、电线杂乱无章。
“街道还是那条街道、楼还是那栋楼、房还是那套房,但通过改造,就是感觉不一样了!”工房南区居民、77岁的大爷毛建华说,如今粉刷一新的楼体、干净平坦的路面、规划有序的停车位,让东方社区居民们的感受完全变了样。戚墅堰的老旧小区大都为原戚机厂的宿舍家属区,这里大都住的是老年人。
“作为一个有温情、有记忆的住宅区,我们在设计中特意将原有的厂区文化脉络、人文情怀等融入城市更新中。”戚墅堰街道建设局局长赵敏介绍,为了让戚墅堰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项目设计团队多次深入社区开展调研,在尊重居民意愿和城市历史的基础上编制更新方案。
以东方社区南侧最早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两排“苏联专家楼”为例,在改造中,这两排高龄建筑不仅保留了部分老墙体,还在墙体外加设钢结构和彩色店铺招牌内部空间重新构建,新旧风格的搭配形成强烈的时代呼应,成为戚墅堰文化的窗口和会客厅。
“看着年轻人来这里了解我们这代人的奋斗历史,我觉得很欣慰。”64岁的居民、戚机厂退休员工顾建芳表示。
既重“面子” 又要“里子”
阳光洒向湖面,微风轻拂树梢。位于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的宛沿河碧波荡漾,新建成的观湖路与宛沿河相依相伴,沿着观湖路向南行驶,一路上联通周边三座公园,直达遥观。“这景观路既方便了上班族,又给我们这些退休老人一个傍晚散步好去处。”退休老人曹建心表示,漫步在新河道边,周边居民感受到了满满幸福感。
老旧小区改造是涉及多部门协同的系统工程,在用硬件升级刷新城市颜值的同时,戚墅堰街道也在更新中更加注重改善基础设施、营造社区功能、提升居住品质,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服务百姓生活的“新家园”——空中蜘蛛网般的管线被藏到地下,而社区与医院之间,一条12米宽的大道快速连接商圈……既重“面子”又要“里子”。
“连接七院的路也修好了,买菜购物再不用绕远路,吃饭看病不出社区就能解决。”原一区老居民王方对改造后的生活便捷性频频点赞。
“今年我们戚大街社区服务中心北侧、工房南区北侧、汇龙湾东侧新建停车场,还在改造面积约2.95万平方米,增加停车位565个,统一进行布局、排水、照明及场地周边绿化改造。”戚墅堰建设局副局长蒋舒敏表示,这些停车场陆续建成开放,也将进一步释放老城区的停车空间,减轻停车压力。
见缝插针助力康养
骤雨乍歇,清风拂面,雨水洗净过道两侧的梧桐,在戚墅堰十一区的居民楼,曲径通幽,内里豁然开朗。一眼望去,茂盛的花草挂着雨珠,两畔镜面照出广阔天地——这处小而美的空间,是十一区的口袋公园,公园面积不大,却藏着满满的小惊喜。这是专门为社区退休老人设计的休憩公园,运动步道,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出门十几分钟,走上几百米,就有一座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园。这是越来越多戚墅堰人的幸福生活。“这里现在成为我们身边的‘小确幸’,走进来可以休息,又能看到非常有意思的景观和展览。”在十一区口袋公园里,出来带娃溜圈的居民陈敏昊说。
此外,戚墅堰街道存在大量戚机厂资产,多数为闲置设施。街道通过与企业沟通协调,促进资源共享,利用原印刷厂、溜冰场地块改善区域停车条件,见缝插针设立了康馨园、康趣园两个口袋公园;并利用好第七人民医院等医养资源,发挥好康养服务中心作用,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今年10月,戚墅堰街道社会福利中心提升改造项目完工,改造提升后设施设备完善、功能分区合理,可为入住老人提供住养照料、康复护理、老年教育等服务,还将面向社区老人提供助餐等服务。
“延续老戚墅堰每个细节里的人情味,城市更新才有真正的底气。”戚墅堰街道党工委书记潘俊表示,戚墅堰有6000年历史的圩墩遗址,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戚墅堰老旧小区改造应秉持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理念,让百姓获得宜居宜业的幸福感。(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