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1日常州讯 金秋十月,又闻稻香。广袤的田野上,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一台台收割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作业,一颗颗稻粒从收割机仓门倾泻而下,展现出一幅丰收画卷。
秋收工作正在展开,常州经开区农工局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向农田一线推广高效新型农机,普及农业发展新思路,力促提质增效、颗粒归仓。
“无人农业”大显身手
“轰隆隆,轰隆隆……”10月26日下午2点,横山桥镇东柳塘村高标准农田内,只闻机械响,少见人奔忙。两台无人驾驶收割机在麦田中缓缓行驶,进行全程机械化收割。
“机械化无人化收割作业,我从好几年前就开始尝试了,相较于传统大中型机械农具化收获方式来讲,效率高。”站在农田边,武禾合作社社长朱建良说,无人驾驶收割机以高精度北斗卫星定位技术为基础,在屏幕上提前设置好路线及拐弯掉头的位置,实现路径规划,机器可自动完成田间掉头和收割、出粮等关键步骤。
收割现场,一茬茬水稻被无人驾驶收割机“吞进肚”,收割传输、粉碎匀抛、智能卸粮,一气呵成。通过优化收割作业的路径规划,不仅做到不漏割不重割,还让收割机少跑“冤枉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油耗、降低机具损耗。
“无人化作业的质量比人工驾驶的质量更高,而且今后可以实现24小时作业,收割、种植的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朱建良说。
微风拂过金色稻浪,送来阵阵清香。新安村农户倪卫兴喜笑颜开。今年,他种的高标准农田增加到了1000亩,计划下个月初安排收割,收成预计比去年好。
指着田边伫立的“新家伙”,老倪告诉记者,这是农工局为他安设的远程智能性诱测报设备,可将农田现场的虫情、苗情、气象等信息上传到智慧农业云平台,为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决策信息服务和数据支撑,“过去,测报得凭工作人员田间监测,耗费人力还有误差。现在使用新设备,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降低了病虫害损失率,达到了农药减量控害的目的。”
品牌打造“点米成金”
沃野田畴,泛起层层稻浪。这几天,常州经开区横林镇种粮大户吴建兴承租的800亩稻田也开始收割,他每天都忙个不停。
“前几天自家田里水稻还没开始收,客户已经上门来催了,今年每亩赚千元不成问题。”在稻田边,吴建兴高兴地说。在这片480亩高标准农田的西面,一座写着“米仓”的稻米加工厂静静伫立。每年10月底是“狄坂香米”收割的时节,粮食加工厂便开始忙活起来,机器整夜不停运转烘干稻谷。
稻米不仅需要延伸加工,还要创响品牌。十年前,在村委和上级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吴建兴创立家庭农场,并注册“荻坂”香米商标,拉开狄坂香米品牌化经营的序幕。目前,该家庭农场已形成一体化绿色产业链,种子选用武进水稻研究所研发的南粳系列优质稻种,种出来的稻子谷粒结实、颗粒晶莹,“狄坂香米”也成为常州东部有特色的农产品之一。
“优质品种,高标准种植,收成质量稳定,种粮有赚头!”望着眼前格田成方、视野开阔、恬静整洁的480多亩稻田,吴建兴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农资集中采购,农机自购自用,种粮综合成本降低5%以上;香米有了品牌,销售利润也比普通大米高。
今年吴建兴扩大了高标准农田的种植面积,水稻种植总计面积达到了800亩,担心农忙时原有的烘干设备无法满足需求,需要新增烘干设备,常州供电部门了解情况后,为其增容199千瓦,解决了燃眉之急。“水泵、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烘干机,现在种田的各种设备都离不开电,粮食烘干问题一解决,我就吃了定心丸了。”吴建兴说。
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狄坂村还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造桥修路、河道清淤、景观绿化、路灯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常州经开区农工局也聚力粮食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鼓励农业企业发展连片种植,采用统一品种,发展精细化加工,延伸粮食产业链,“一社一品一种”的新模式正逐步推开。
创新方式服务丰收
稻田里,收割机、拖拉机、搂草机、旋耕机、叉车、运输车一字排开;稻田边,各镇农机员穿梭在农机之间,与农机手进行协调。
近年来,常州经开区农工局大力推广水稻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技术,向广大农户做好技术指导。各镇农机员在秋收期间做好农机保障,提前研究预判农机性能、天气突变等突发情况,做好相关预案,趁晴好天气及时收割。
“秋收前,各镇合作社的农机都集中检修多遍了,许多农机手也参加了区里组织的专业培训。大家铆足了劲儿,要在今年的秋收生产中大显身手。”常州经开区农业农村工作局工作人员闵程峰说,在备战秋收的关键时期,农工局一方面及时发布天气信息和农事生产建议信息等,指导农户合理安排时间抢时收割、晾晒、储藏等,另一方面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抓好收割机、大中拖拉机等各类农机具的维修保养,推进“秋粮归仓”。
“截至目前,常州经开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两年完成’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部用于稻谷、小麦等主粮种植。”区农工局农业服务科科长刘国华介绍,随着高标准粮田的建成,农田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稳粮保供能力大幅提升,更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