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钟楼区南大街街道常春弄“铁皮”小卖部“老板”,今年94岁。不识字的她,说不清自己的姓名是哪三个字。30岁时,她从苏北老家来到常州,跟着丈夫摆过皮匠摊,后来改做小卖部,也进过工厂。丈夫去世后,她一人经营着小卖部。据老人介绍,皮匠摊改成小卖部已经五六十年,她到现在还习惯每天开店,更多的是一种念想。
记者赶到常春弄的时候,是10月26日下午3点,从“在水一方”门口往东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铁皮壳子”,没有玻璃窗户。这就是老人家的小卖部,也算是周边一片最老的“建筑”。可能是因为刚过午后,再加上客人极少的缘故,老人躺在躺椅上睡着了。
“老阿姨人爽快的,虽然赚不到几个钱,但有人欠几块钱,她也不在乎。”“她身体不得了,现在还是一个人坐公交来的,关门后,还是一个人坐公交回去。”这个工夫,门口的两个老邻居,讲起了她的故事。遗憾的是,大家只知道老家在苏北,姓啥、名啥没人说得清……
读不准自己的名字,算账却差不了
“要桶面,还是水?”约莫半个小时,老人悠悠地醒来,看到记者以为是来买东西的客人。老人满头白发,精神头不错,没有一点“起床气”,很快就和记者攀谈起来。然而,采访刚一开始,就卡了壳。因为不识字,老人只记得名字的读音,而且发音不准,记者只模糊听到她好像姓“yi”,名中第二个字的音读“shi”。
至于老家,“yi”老太只记得老家在苏北,坐大巴到“富安”就离家不远了。而“富安”是一个镇,在盐城东台市。其实,老人几年前曾经回去过一次,说老家还有弟弟、弟媳在。“每一次回去都是坐大巴车,到了‘富安’,再坐一站路就到老家了。”
说起自己的子孙后代,老人记得很清楚:“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属猴、小儿子属羊。重孙辈有4个,最大的是23岁的重外孙,最小的重孙女9岁。”
老人店里的商品不多,占大头的是饮料和方便面,其它就剩下了一些杂货。屋里还有一个小冰箱,里面是冰冻饮料。“虽然很多东西记不清了,但她却能算账的,而且清清楚楚,基本不会错。”一位当地的老邻居笑着说道。“我今年94周岁,虚两岁的话就是96岁。”老太太笑着回答老邻居,表示自己的年龄也记得很清楚,因为出生在春节前,过了年,就是两岁了。
“煤矿医院”在的时候,一天最多可以赚100多元
本地博主吴强最近曾经去探店,拍了一段视频发在了抖音上,有网友留言:“我1984年的,就住在附近,小时候跟着奶奶去西郊菜场买菜,就看着这个老奶奶在这里卖纽扣、拉链。一转眼这么多年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到煤矿医院看病人的多啊,那时候生意好的。”尽管煤矿医院1966年就更名四院,但老人口中还是一口一个“煤矿医院”,思绪也被带回到了以前,“那时候,不但医院的病人来买东西,小年轻上网出来,买瓶水买桶面,一天能赚100多元。自从四院搬走后,生意就差了,现在一天也卖不出一瓶水,一个月也卖不到100元喽。”
72岁的包阿姨是常春弄的原住民,认识老太太最起码也有五十年了,“我年轻时候就看到这个铁皮壳子在,现在还是这样。最开始,是阿姨家的皮匠老头子做生意,卖的布鞋,手艺很好,腿不好。后来改成小卖部,生意一般,现在么就很少人来做她的生意了。在店门口聊天的老人比客人多。这么多年,我还真的不知道她姓什么,她家老头子好像姓周。”
虽然生意大不如前,开店的念想一直没断
“我在苏北老家种田,三十多岁来常州,后来也有一段时间进过厂,我有退休金,因为工龄短所以不多,但足够用。家里几个小孩,不是大富大贵,但条件也说得过去,不靠开店这点钱。”年纪这么大还在做生意,这是老人被问最多一个问题,她每一次都会重复这段话。
现在,老人跟着还没有退休的小儿子住,每天家里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她一个人呆在家里也觉得闷。每天早晨8点开张,晚上4点半关门,开店,已经成为她的一个念想。
这时,一位中年门卫走进店里,手里端着一个饭盒。“水在后面的暖瓶里,满的。”老人指着一个热水瓶说。原来,门卫师傅来拿开水泡饭,老人也乐意帮个忙,搭把手,“我喜欢人多,开店能见到很多老邻居,跟他们说说话聊聊天,中午稍微打个盹,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我们去拜访一位,可能是全常州最年长的生意人,我们去取取经。老人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呢?让我们去找找答案。”吴强在自己的视频里介绍道。他是做大栗生意的,之所以去拍老奶奶,也是觉得老人能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其次是沾沾福气,“我认识她也有好几年了,过一阵子就去看看她,每一次都会买一点东西,矿泉水和工作手套。老人没有手机,肯定也不用微信,每次都要准备现金。”
其实,和老人接触的次数多了,吴强自然就找到了“答案”:平常心、与人为善。让吴强高兴的是,每一次见面,自己稍加提醒后老人总能记起他,“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不可避免。”
看日头决定啥时候下班,“关板子”打烊
“看这日头,4点半了吧?”老人走出“铁皮壳子”,朝天空中张望着。得到肯定答复后,她开始麻利地收拾起来,鞋垫、可乐、矿泉水、一箱方便面搬进屋子里,又从底下拿出六块夹板,逐一插进生了锈的凹槽里。凹槽下面是一个老式的木柜台,柜台边上是一扇同样生锈的铁门。
老人没有手机,如果没人可以询问时间,关门就纯粹凭观察。现在是秋天,日落比夏天早了很多,所以老人看到日头稍稍下落就要关门了,一般在下午5点以前。
因为旧时没有卷帘门,很多商家为了把门开得宽一点,就选择用一块块木板拼起来。所以那种关门也叫“关板子”,而老太太“关窗”的场景就像极了“关板子”,也说明她家的小卖部的确有年头了,因为当时连玻璃铁窗还没流行。门口有两张木凳,老人搬起来毫不费力,仅仅十分钟,就全部收拾停当。看到记者还没离开,就一再催促起来,还再三保证一个人上下班毫无压力。
“我就住在花园新村,走到BRT站台(怀德路劳动路站)坐B2或者B22,下车后再走十分钟左右就能到家。如果天气不好,下雨下雪,我就不出门了,年纪大了怕滑怕摔。”老人家一边自信地说着,一边连连挥手,算是道别。
“附近有些邻居,习惯到这个小卖部坐坐,小时候我们喊她婆婆,一转眼自己被人家喊婆婆了。”退休不久的朱阿姨说。(图文 汪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