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18日常州讯 近日,常州经开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6个项目入选,分别为:遥观黄氏中药熬膏技法、古琴制作技艺、遥观冰糖圆蹄制作技艺、常州糯米酒酿制作技艺、蒋凤记酱板鸭制作技艺、横山桥肉松制作技艺。
记者从常州经开区文化部门了解到,此次申报的项目涵盖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三大类别。最终评选出的6个项目具有突出价值和深厚底蕴,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五十载,坚持“一人一方”
来到位于遥观镇的铁曾药店,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店外,几个竹编簸箕里晾晒着各类药材,店内古色古香,木质药柜每一格都贴上了名称标签,空气中混合着木质、花草和苦甜的香味。
一位76岁的老人站在木质方桌后面,手持一杆戥子,秤着药材。他就是常州经开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遥观黄氏中药熬膏技法的传承人黄铁曾。
黄铁曾8岁替母亲抓药,18岁做学徒。5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古法熬制膏方,不用机器蒸煮熬制,在当地颇有名气,有的顾客连续30多年找他熬制膏方。
“每年熬制膏方要等到霜降过后。”黄铁曾告诉记者,距离开炉还有十几天,最近,已有心急的老顾客前来咨询开方。
黄氏中药世家、中药熬膏技法源于清朝中期,黄铁曾的曾祖父黄多宝,曾在横林镇南街开设恒裕德中药店,祖父、父母在崔桥经营德生堂中药店,到他这一辈,黄氏中药手工古法熬膏完全发展成熟,并保留至今。
“在实地考察时,我们见到了传承下来膏方手稿,传统的膏方和古法熬制工艺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十分不容易。”专家团成员、常州民俗专家季全保表示。
熬膏要经过浸泡、煎煮、过筛、浓缩、加料收膏、分装等多道工序。黄铁曾多年来坚持手工古法熬膏,铜锅熬制、先煎后下、三次熬煮、竹片搅拌,保证膏方质量。整个制作过程要耗费大约36个小时,最终出炉的是一人一方、原汁原味的膏滋:凝而不固,苦甜不腻,甘美滑腴。
“古法熬膏费时又费力,许多中医馆通过机器熬膏,但我坚持‘一人一方’‘一人一炉’。”黄铁曾说,这一行吃的是“良心饭”。膏方做好后,无论患者还是医师,都无法判断出药材用料是否以次充好。做出一副好膏方,关键是立足本心,把患者当家人。
店里没有学徒,所有工序都由黄铁曾亲手制作,每年最多也就能熬20炉左右。黄铁曾的儿子黄磊君在遥观卫生院工作,每年熬膏的时候,只能偶尔帮帮父亲,孙女没有学习中医药专业。黄磊君有些遗憾,“等父亲干不动了,这间铁曾药店或许会关掉”。
但黄铁曾想把这老技艺传承下去。“我申请了非遗项目,希望更多人关注他。”同时,他和儿子一起,探索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记录,将工艺流程建立完整的档案,供传承和后人学习。
8道工序,成就儿时记忆
冰糖圆蹄,老常州一道传统的风味美食,因历史悠久,口感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香甜味美,成为常州人招待亲朋一道最受欢迎的硬菜。
据史料记载,冰糖圆蹄最早是由宋代美食爱好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苏东坡的夫人所创,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经开区是常州的东大门,冰糖圆蹄是常州地方饮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名菜,遥观冰糖圆蹄制作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带东部的饮食文化发展。”季全保表示。
冰糖圆蹄制作工艺是老一辈厨师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的一门手工艺术,但是每位厨师对自己制作的冰糖圆蹄都有自己的烹饪方法,现代的厨师对老一辈的制作工艺因繁琐,也没有严格的标准,是有一菜一格,百人百味的现状从而失去了最传统的风味。
“自从我祖父从业烹饪,传承到我们一代,保留继承了古法制作技艺,并形成了一套标准制作流程。”遥观冰糖圆蹄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袁科表示。他选用二至三斤内猪前蹄,将冰糖熬糖色,通过大锅煲熬、焖、蒸等8道工序,使猪蹄入味,糖汁渗透,味道更鲜美。“我们在保温上进行了改良,加入了创意,更受年轻人的欢迎,新的代表作有:砂锅焗糖蹄,椒盐糖蹄等。”
“这几年,我们的技艺不断提升精进,每年都去全国各地的酒店或村厨,了解他们如何烹制冰糖圆蹄。”袁科表示,还将进行门店改造,增加现代化设备投入,使其成品口味不变的前提下,更卫生、更安全。五年内,他计划招收学员100名以上,教授冰糖圆蹄烹饪技艺,并逐步开发冰糖圆蹄零售店,一边教授学员,一边让大家品尝美味。
焕新“声”,从小众走“出圈”
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如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琴日渐升温,正流行。
2023年10月15日是第四十个国际盲人节,常州经开区残联联合经开区盲人协会、横林镇残联、横林文化馆开展“抚琴听音 ‘乐’见‘视’界”——第四十个国际盲人节活动。让盲人朋友感受了千古之音的魅力。
比起弹奏古琴,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盛春英更擅长制作古琴。古琴制作包含选材、选造型、挖槽、校音、合板等上百道工序,每一步都会影响琴音品质。因为工序繁多,技术要求高,所以制作一床古琴时间达2年以上,对斫琴师各个方面均有相当高的要求。
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盛春英会到山中寻觅纹理顺直、清松脆滑的杉木,手工开挖槽腹,经无数次调试后合琴,再选用大山深处老漆农的无异味生漆,配比天然的鹿角霜调制灰胎,多次上灰胎,来回打磨平整,力求让每一床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一件完美的收藏品。
国风文化的出圈,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古琴。如今,盛春英每周到横林镇、洛阳镇、常州市区等地公益授课;在东坡公园抱月堂内,还组织古琴学习研究和成品展示等。
“我5岁的外孙女也跟着我弹奏古琴。我想让古琴的琴音传得更远。”盛春英表示。
“老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与时俱进”
张氏玉螺泉酒坊的常州糯米酒酿造技艺已在张氏家族传承5代,逾100年玉螺泉酒坊一直坚持在制作过程不放任何食品添加剂。酒露芳香、香醇黏郁的特色糯米酒成为遥观一代人的记忆。如今,张氏玉螺泉酒坊采取“传统工艺+现代装备”的生产方式,使酿出来的米酒更加可口、卫生。
横山桥肉松在各地享有盛誉,制作技艺主要原因是选用的原辅材料优质上乘,采用工艺科学严谨,一丝不苟。企业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在生产大众肉松的基础上,又逐步开发了礼品盒以及高钙肉松、无糖肉松等新产品。在肉松口味上,也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使产品的口味也“与时俱进”。
常州素有美食城之称,卤味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乾隆帝下江南时品尝过蒋氏酱板鸭后,拍案叫绝,从此蒋氏熟食卤味传承至今。蒋凤记酱板鸭、百年秘方、老卤纯天然香料熬制而成,熟食卤味风味和口感独特。近年来,蒋凤记改变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重振老字号品牌,打造自己的特色产品,树立品牌,在原有产品上不断创新。
记者了解到,常州经开区将以本次评审为契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挖掘保护非遗资源,丰富提升文化内涵。(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