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2日常州讯 7月11日下午,常州经开区潞城街道青洋社区第三网格专职网格员李阳照例进行日常巡查。在北庄村废品收购点旁,他发现了一家油污满地、条件简陋的卤菜小作坊,不仅没有营业执照,而且存放了4个液化气罐,食品安全和生产事故隐患兼具。
李阳打开多元共治App,拍下照片、附上说明,于当天14:11上传信息。不一会儿,App提示李阳:“问题已流转至常州经开区市场监管局戚墅堰分局。”7月17日,该作坊被依法查封。
仅用6天,“黑作坊”被关停,“经开速度”的背后,是监管模式的创新。“以前网格员发现问题后,需要一级一级上报,解决周期较长。”李阳告诉记者。
前几年,监管任务成倍增长,监管人员却未得到有效补充,监管手段又相对落后,人少事多、点多面广的矛盾异常突出。“特别是在居民楼内等犄角旮旯的监管盲区,个别食安问题甚至要1~2年才会被发现。”区市监局戚墅堰分局局长张元祥表示,网格员没有执法权,即使发现问题,也很难立刻解决。
剑指监管“软肋”,常州经开区从“网格+市场监管”破局——
2021年,全区3个街道先行试点“大数据+网格化”的监管模式,积极实现网格与市场监管协同共治。“依靠建立一张网格、一个清单、一条流程,形成快速流畅、共治共享的全过程闭环监管机制。”区市监局副局长汤永忠介绍。
精准发现问题,离不开“组团式”服务。“管网共治”以来,以辖区管理员、片区指导员、社区网格长、专职网格员为骨干,第三方专业机构为补充的四级基层市场监管网络正逐渐成熟。“立足网格员日常巡查,我们将48名市场监管人员下沉至全区317个综合网格,大大缩短了发现案源的时间。”汤永忠透露,后续可能出现整改不到位的情况,这也要靠网格员来持续监管。
市场监管事项多、专业性较强,因此食品安全、计量监管等培训大餐被“端”到了网格员面前。“接受了专业培训后,我会更加留心市场监管问题,服务也更精细精准。”潞城街道潞城社区第七网格网格员王柯桦说,6月,他上报了一家开设在居民楼梯间的酱猪蹄店,“一看到这家店,我就意识到经营场所不符合食品经营规范。”
如今,绝大多数监管问题均能在1周内被发现。发现问题后,如何在最短时间完成事项的上报、分流、下派、办结?
“一个清单”应运而生。“结合经开区独有的‘1+3+X’多元共治App,将4大类30项市场监管事项清单嵌入常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联动指挥平台,形成市、区、镇、村、网格五级协调网络。”区政法和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范小芬介绍。
“如果是简单事项,网格员自办自结;如果是疑难杂症,网格员可以上报至多元共治App,流转到区市监局办理;若事项需综合治理,则可流转到市级相关部门处置。”范小芬说。
依托大数据手段,一套“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级分流—部门限时办理—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的网格事项五步闭环运行机制建成,所有市场监管事项在7个工作日内便能办结,达成人力成本节约与监管质效提升的“双赢”。
据统计,2020年基层网格员上报涉及市场监管事件近100条,2021年共上报392条,2022年共上报1154条。通过市场监管网格化治理,涉及市场监管事项上报数量近三年连续增长,擦亮了“经开食悦”监管品牌。
为了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每年年底全区会评选出15名最佳市监网格员,调动网格员监管的积极性。
今年,“网格+市场监管”模式已实现全域覆盖。“目前,我们也聚焦培养群众的监管意识,通过开展社会治理合伙人招募等活动,形成‘人人都是网格员’的善治氛围,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范小芬说。(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