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泉清)下半年将迎来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时刻,做好各方面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7月31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明确,下半年要抓好八项重点工作,具体是“咬定一个目标、聚力一个建设、实现六个提升”。
咬定一个目标,就是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要抬高发展标杆。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走在前、做示范”的要求,各项目标任务争先进位、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以更好的姿态、更好的成绩,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要注重量质并举。更加重视体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要突出全面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努力展现一座有高度有支撑、有动能有活力、有气质有颜值、有温度有质感的“万亿之城”。
聚力一个建设,就是聚力建设新能源之都。要抓好项目建设。保持重大项目招引强度、攻坚力度,引导各类资本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带动上下游企业提振信心、做大做强,进一步巩固“发储送用”产业闭环优势,争创国家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加快示范推广。全面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加快汽车下乡,进一步提高见车率、见桩率、见板率。要推动数实融合。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机器人等基础数字产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以“智改数转”“十百千”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数字化免费诊断行动,支持江苏时代争创“灯塔工厂”。
实现六个提升,分别为:
一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要加强技术创新。深入推进“揭榜挂帅”,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蹄疾步稳推进龙城实验室建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常州力量”。要培育创新企业。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制订(潜在)独角兽企业成长支持计划,大力实施企业股改上市“龙腾计划”,组织开展上市梯队扩容、企业培育提优等九大行动。要引育用好人才。坚持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梳理升级人才政策,组建人才科创集团,健全“选育用留”培养体系,做优教育医疗、旅游消费等城市功能,加快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要营造创新氛围。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立法,积极承办第十二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高质量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
二是提升改革开放水平。要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中以常州创新园扩容提质、资源集聚,着力提升中德、中瑞等国际合作园区发展水平,加快释放“新三样”出口动能,不断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要全面深化重点改革。全力推进市委深改委50项工作要点持续深化、落地见效,推动“一网统管”持续强平台、拓功能、提实效。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强担当、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高水平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政策非申即享、直达快享。
三是提升城市能级。要全力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腾龙大道、花海大道、龙江路高架北延、机场航站楼改扩建等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常泰铁路先导段、地铁5号线先导段。要加快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在规划设计上再提升,在项目建设上再提速,在城市功能上再提质,努力营造与上海、深圳、杭州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环境。要深入推动文商旅融合。落实好文商旅融合发展19条政策,打造一批具有烟火气、多业态融合的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消费集聚地、城市网红打卡地,扎实推进季子文化展示中心、大观楼和止园复建等项目,打造更具标识度的城市文化地标。
四要提升生态环境。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完成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保持全省前列。扎实推进全省唯一“危污乱散低”资源配置改革试点,积极探索“资源优配增效、空间优化重塑”的常州模式。要突出太湖综合治理。深入实施“1+8”年度行动计划和“百日攻坚”行动,纵深推进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努力交出太湖治理的高分答卷。要推动绿色低碳示范建设。加快生态源保护、城乡公园绿地等生态绿城重点工程进度,深化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探索“无废城市”建设特色路径。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围绕农业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围绕农村美,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围绕农民富,深化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等改革,推动生产要素加快流动。
五是提升民生福祉。要突出就业优先。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要擦亮民生名片。聚焦“常有善育”,深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新建改扩建普惠托育机构10家,全市新增幼儿园托位数3400个。聚焦“常有优学”,新建改扩建学校78所,增加学位3.1万个。聚焦“常有健康”,加快南医大常州医学中心建设,全面投用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市儿童医院新院、市七院二期,探索分级诊疗“常州路径”。聚焦“常有颐养”,为15万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构建“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聚焦“常有安居”,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20部,新建或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2.24万套,在高质量完成98个老旧小区改造基础上提标扩面。聚焦“常有众扶”,持续推动基本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提质,实施助老、助残、助困公益项目150个。要丰富精神文明。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城市长效管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标融合”,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常州段建设,以文化之力丰盈共同富裕精神内涵。
六是提升社会治理。要筑牢安全屏障。落实落细“1+29”公共安全体系规划,紧盯重点行业领域,持续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要推进平安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健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长效机制,深化“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巩固提升年”行动。要夯实治理基础。加快建设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深化“社区点单、部门响应”机制,推广“全科社工”服务模式,以“一网统管”为牵引,全面提升城市“数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