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中国中车海外机车车辆维保“4S”店助力蒙内铁路行稳致远
2023-07-17 17:05:00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7月17日常州讯  今年,肯尼亚蒙内铁路实现安全运行已满6年。截至6月30日,蒙内铁路安全运营2222天。日均开行6列旅客列车,累计发送旅客1046.4万人次,平均上座率基本保持在90%,单日旅客最高发送量突破10000人次;累计发送集装箱228.2万标准箱,发送货物2679.1万吨。

作为中国和肯尼亚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蒙内铁路由中国路桥承建,2017年5月31日建成通车,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6年多来,蒙内铁路宛如一条钢铁“大动脉”,实现了中国铁路技术转移,推动了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肯尼亚人民的生活,也促进了整个东非交通的快速发展,助力地区互联互通和一体化进程,被称为“幸福之路”。

奔驰在这条“幸福之路”上的机车车辆,全部来自中国中车,包括客、货、调3种车型共计56台内燃机车,1620辆货车和41辆客车,同时,中国中车还提供维保服务,助力属地化建设,显示了“中国火车头”跑得更远、拉得更重、开行数量更多的巨大“威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价值,为肯尼亚社会与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蒙内速度”助推经济发展

来自中国中车的内燃机车、客货车辆都是国内的成熟车型,运行速度快,性能稳定,并在设计改进中充分考虑了肯尼亚气候环境和运输需求。蒙内铁路的成功运营,缩短了内罗毕和蒙巴萨两城之间的时空距离,将旅行时间由原来的10个小时缩短至4个多小时,而且改变了肯尼亚民众的出行方式和出行体验。肯尼亚民众对这一中国速度赞叹不已,亲切地称其为“High Speed train of African(非洲高铁)”。蒙内铁路旅客发送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客运旺季和节假日还会增开客运列车,客运高峰时期,更是一票难求。

蒙内铁路速度的传奇让货物运输更加快捷。作为东非第一大港,繁忙的蒙巴萨港已拥有17条国际航线,与全球约80个港口有业务往来,东非地区的大部分货物从这里进出。而有着“东非小巴黎”之称的内罗毕则是东非经济中心。连接两地的蒙内铁路,已经成为东非多国经济的生命线。

比如粮食运输,过去靠米轨铁路和公路运输小麦等粮食,从蒙巴萨到内罗毕火车要20多小时,公路运输也费时费力。如今,从欧洲、美洲等地驶来的满载小麦的货轮靠泊在蒙巴萨港港口,码头传输带将小麦源源不断运至蒙内铁路上的港支线16道,装上了在那里等候的铁路火车,不到10小时,这些小麦便运抵内罗毕,再通过货运被运往临近城市及周边国家。

无论是客运的速度,还是货运的联运,都需要铁路装备的可靠保障。为了保证蒙内铁路的安全运营,中国中车建起海外机车车辆维保“4S”店,实行24小时机车车辆运维保障机制。为了保证每一趟列车安全、准点出发,中车维保团队可谓是费尽心思,拼尽全力,但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如今,人享其行、货畅其流,蒙内铁路已经成为肯尼亚的一条“黄金通道”,蒙内铁路的速度优势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今年4月,肯尼亚领导人公开表示,“标轨铁路已经是最稳定的运输方式,肯尼亚政府计划未来五年内将标轨铁路的运力翻倍,以减少货运成本”。肯尼亚国家统计局(KNBS)2023年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标轨铁路和空中运输业领衔的肯尼亚运输业年增长率为5.6%,高于4.8%的全国经济增长率。

“传帮带”打造专业队伍

助人以力不如授人以技。肯尼亚铁路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撑,中国中车维保团队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培养一支肯尼亚当地的机车车辆维保人才队伍,将中国技术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系统掌握机车、车辆的维保检修技能。6年间中国中车共有900多人次技术人员在肯尼亚服务。截至2023年6月底,共培养出当地机车车辆专业技术人员224名,这些人员已成为蒙内铁路机车车辆维保的骨干力量。

属地化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内燃机车检修涉及数万个零部件,不同的部件均有不同的工艺要求和使用方法。为此,中国中车制定了定制化培训体系。仅机车维保作业范围,就设计了涵盖机车检修业务的柴油机、电机、电器、走形、制动、辅助、设备等共计7个专业岗位,并为肯尼亚员工规划设计了职业发展通道,设置了检修班组长、技术质量主管、安全生产主管、副主任、检修主任等职位。一名肯尼亚员工到岗后,先要进行机车理论知识、作业安全方面的培训,在通过理论考试后,再开始现场实训。在各个阶段,肯尼亚员工都会有自己的专业师傅,进行“手把手”的培养。

肯尼亚员工穆萨就是定制化培训体系下的受益者。2017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检修车间实习,经理论和轮岗培训后,他选择了最难攻克的柴油机检修方向。在一次处理柴油机故障时,面对精细的零部件,在场所有肯方员工都不敢动手,穆萨却在中国师傅贾建南的鼓励下,一次次拆卸、修理,顺利找到了故障原因。穆萨在首次初级技能考试中就获得了前3名的好成绩。2019年,他作为首批肯方交流学员到中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管理培训。在中国师傅的带领和影响下,如今的他已升任车间技术主管,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

穆萨的师傅贾建南说:“我们互相学习语言,进行技术交流。从这些肯尼亚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肯尼亚青年对技术的渴求,也看到了蒙内铁路持续发展的希望。”

肯尼亚蒙内铁路的开通运营,给当地很多年轻人带来了机遇,Julius便是其中一位。大学毕业后,Julius成功入职肯尼亚铁路局机辆部,虽是理工科出身,但面对机车维保的具体工作,他还是妥妥的“机车小白”。但是幸运的是,他身边有不少中国师傅。在这些中国师傅不遗余力的指导下,从机车零部件的认识,到制动系统零部件检修及机车故障处理,Julius把岗位当课堂,很快便成长为“机车专家”,完全胜任了岗位要求,并且成为了车间第一批走上管理岗位的员工——担任肯尼亚铁路局机辆部检修车间主任。Julius常说:“没有蒙内铁路,就没有肯尼亚现在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没有中国师傅的悉心教导,就没有现在的我。”

预防修成为理念共识

技术支持容易,但是理念培养却没那么容易。在机车维保基地,约阿什和罗伯特熟练地给柴油机机油粗滤器更换滤芯。这让一旁的中国师傅陈军非常欣慰。让陈军欣慰的不止是约阿什和罗伯特技术熟练,而是他们从心底里接受了定期更换滤芯这件事。回想起初到肯尼亚,整个维保团队的工作是不被理解的。“整备检查、辅修、小修、专项检修……为什么要制定这么多的检修任务?机车车辆不应该是坏了再修吗?”肯方员工露出疑惑的表情。

“我们要做的是预防修,就是防患于未然,不给机车车辆运行留下隐患。”陈军解释道。为了让肯方员工认识到预防修的必要性,陈军和同事们没少下功夫。就拿更换滤芯这件事来说,机车维保团队特意组织了一次培训。走出课堂,陈军又带着肯方学员来到作业现场,拿出一个用了一段时间的滤芯,“解剖”了给大家看。看到滤芯里面的沉淀物,大家都认识到了维护好小部件,机车运行才有大保障。

就这样,观念在每天的朝夕相处、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现在的肯方员工已接受了预防修的理念。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他们心里,机车的安全运营有了越来越重的分量。共同的理念,让中肯双方员工在工作中有了更好的默契,工作效率和质量有了极大提升。

留下理念,还要留下标准。中国中车维保团队为机车车辆量身定制更为合理的维保规程。肯尼亚靠海,蒙内铁路的一端连的就是蒙巴萨港口,湿度较大的空气对机车干燥器十分不利。综合气候等各种原因,维保团队统计分析出了与环境相匹配的干燥器检修频次。6年多来,积累下来涵盖机车车辆各个系统、关键部件的维保检修手册,整备检查、辅修、小修、中修作业规程和作业标准,将成为未来蒙内铁路属地化运营的技术支撑体系。

基于规范的运营管理体系,也基于机车车辆的系统维保,安全、高效、准点成为了蒙内铁路的最大亮点。通过蒙内铁路只需8小时就能实现过去耗时3天的货物运输。准点发车、准点到达的列车,极大地改变了肯尼亚民众对于交通出行的认识。

标签:肯尼亚;铁路;机车
责编:郭玲玲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