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14日常州讯 “2022年,卫星村工业年产值达36.65亿元,农民人均接近4万元,这是村企股改后释放的发展能量。”6月9日,常州经开区横林镇卫星村副书记张志燕向记者介绍村发展近况。曾经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农业村蝶变为拥有5家大型股改企业的老牌经济强村,近40年来,卫星村通过一代人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村经济发展的华丽逆袭。
卫星地处横林东北角,与无锡市玉祁镇接壤,属于城镇的边缘地区。这里曾是个地势低洼、常年受灾的村落,村民们一度以种桑养蚕为生。“当时村里务农的多,连嫁过来的姑娘都要下田种地,劳动强度大,其他村的姑娘们都不愿意嫁过来。”土生土长在卫星村的张志燕向记者说起了村里过去的窘境。
穷则思变。1980年,孟小兴走上卫星村村支书的岗位,当时村里仅有1家小五金厂,年产值仅9.3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上任后,孟小兴将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村委深入农户、引导发展企业,为他们排忧解难。短时间内,以地板行业为代表的一批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体量与数量均列横林镇前茅。
农业村迅速转为产业村,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的同时,新的问题又逐渐显现:由于早期土地功能分配和历史遗留问题,卫星村传统工业园区地块慢慢捉襟见肘,优质项目无法落地,工业区内,一批传统制造项目不改思路,产能低效,面临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问题,让卫星的高速发展难以为继。
在危机面前,只有大破大立。恰逢资本市场在横林风起云涌,横林股改浪潮从卫星村奔涌而起。三年时间内,卫星村有5家企业完成了股改。2020年11月10日,江苏佳饰家新材料有限公司股改正式完成,企业与员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利益共同体,不仅员工更有归属感,佳饰家也成为装饰材料行业的“隐形冠军”,坐拥全国产业链最全的产品。村里一批高质量发展企业主动求变,卫星村产业在转型中进一步做强。
产业高质量发展下,村里还积极向精品农业方向发展。2002年,卫星村成立了全镇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卫星果蔬专业合作社,卫星村素有种植花椰菜和雪里青瓜的传统,合作社为农民统一组织采购农产品,降低成本,帮助其拓宽销售渠道,并引导专业合作社积极调结构、创品牌,推出常州经开区蔬菜类农产品中首个无公害产品——林星花椰菜,通过“党组织+合作社”的模式,实现资源、技术、收益共享,找到了一条更加高效的多元经营之路。
“村委一直没有忘记发展为了村民、发展成果也由村民共享的初心。”张志燕说,在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卫星村也稳步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2005年,卫星村成立全镇首个村级股份合作社,村民根据入股土地多少划分股份,实现合作社、村集体、入股村民互利共赢,让卫星村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福利。
近年来,全村加快道路、绿化、水利等环境建设,走进卫星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白鹭翩跹;笔直宽敞的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未来几年,我们还将开展美丽乡村及特色田园建设,让卫星村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幸福。”张志燕说。(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