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12日常州讯 “浦主任来了,快请坐,非常感激你们的帮助!”在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花溪社区刘家桥片区,面对前来回访的街道信访工作人员浦建国,74岁的居民刘兴华立马迎了上去,红红的眼眶里都是感谢。得益于街道信访部门的高效行动,困扰片区居民数年的环境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近日,刘兴华和周边住户一起向街道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赠送了两面锦旗。
作为全市首家进行“去窗口化”改造的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戚墅堰街道主动把人民来访中心由原本的面对面“窗口办件”转变为肩并肩的“身边服务”,用心用情做好信访工作,收获百姓点赞,促进社会和谐。日前,戚墅堰街道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荣获常州市政法工作创新创优奖、江苏省“人民满意窗口”建设先进单位。
让难事在一线解决
刘家桥过去归丁堰街道管辖,2018年随着城际铁路的建设,大部分居民拆迁搬走,仅剩城铁两侧38户人家,住的大多都是老人。
“铁路建设好后,因网格化管理的推进,我们刘家桥网格又归戚墅堰街道花溪社区管理。”刘兴华说,彼时的刘家桥陷入了“两管两不管”的尴尬处境,“没有部门来管理,村上环境脏乱差不说,晚上回家连路灯都没有。”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年刘兴华来到街道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吐槽”,接待他的正是浦建国。问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后,浦建国立即带着信访小组来到刘家桥村,带好纸笔,记录百姓意见,逐项制定化解方案。
通过工作人员的翔实调查和努力推动,半年时间里,街道投入30余万元对刘家桥村地块开展整治提升,彻底清理自然村各类生活垃圾、杂物堆放、乱种植,乱倾倒、乱丢弃的现象,增设绿地500余平方米,增设路灯、座椅等公共设施,解决了困扰村里人多年的环境问题。
“面对老百姓关注的重点问题,急事难事,我们第一时间去现场研究解决方案。”浦建国说,这样不仅拓宽群众参与渠道,也方便了解情况,依法依规解决问题。
让矛盾在一线化解
走进戚墅堰街道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内,温馨的小圆桌和布艺沙发,替代了冷冰冰的柜台和不锈钢座椅。一旁的法律咨询区设有茶歇和书柜,工作人员与群众坐在一起沟通,认真做着记录。等候咨询的群众,在一旁安静地翻阅书籍、报刊。
“我们每天都会安排人员接访群众,落实首接首办责任制,做好群众接待的第一道关口。”戚墅堰街道政法和应急管理局局长沈伟说,“去窗口化”的服务化解了一批“钉子案”。
两周前,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接到了一起来自小铁路私房居民陈兵(化名)的求助。陈兵的邻居老罗为了自己方便,私自建设排污池,严重影响了小铁路私房一带居民的生活,老罗是长江厂退休的老职工,相当倔强,大家怎么劝都无动于衷。
接到求助后,信访工作人员直接联系到了建设部门,双方一同来到现场调研。最终,街道将矛盾两方再次请到接待中心,并给出了为私建排污池的老罗搭设排污管道的方案,一场邻里间的矛盾迅速得到化解。
当好群众解忧人
“感谢政府,今天下午钱全部到账了。”早上接到几位农民工反映的欠薪矛盾问题,当天就和双方完成矛盾调解,下午工程款项就到农民工兄弟手中。戚墅堰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的高效率,获得了群众点赞。
解决工人欠薪看似简单,但欠薪费用拨付及时与否、是否对工程有影响、化解雇佣双方矛盾,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戚墅堰街道立足基层实际,在来访接待大厅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发挥人民调解员的专业优势,教育引导信访当事人理性信访、定分止争、理性维权,做到“案结事了”,促进和谐稳定。去年累计受理矛盾纠纷45件,调处成功45件,涉及当事人数90人,调解成功率100%,并挽回经济损失158万元。
沈伟说,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解决问题后群众的幸福笑容,就是对信访工作最大的回馈。(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