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嫄
“我们能在野外拍到中华虎凤蝶交配后雌蝶‘臀袋’出现的完整过程,是非常少见的。常州市茅山段是我们考察的首站,在这里,我们见证了‘小虎’的爱情。”近日,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馆长张松奎在“2023—2026年中华虎凤蝶及其栖息地考察与保护”计划活动首站现场幽默地对大家说。
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野生蝶类,中华虎凤蝶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颜色及条纹酷似老虎斑纹而得名,被誉为“国宝”级昆虫,也被蝴蝶爱好者昵称为“小虎”。因其每年3月上旬从隐蔽的越冬蛹中羽化,仿佛呼应“惊蛰”节气,又被称为“惊蛰蝶”。作为寡食性昆虫,中华虎凤蝶的幼虫在常州地区仅取食马兜铃科的杜衡,成虫觅食的蜜源植物则主要有蒲公英、紫花地丁、堇菜及其他堇科植物,也会吸食桃花等花蜜。2018年,我市金坛区茅山地区首次记录到这种珍稀蝶类的完整信息,近年来,金坛、溧阳两地多有发现记录。
“雄性中华虎凤蝶体型较小,羽化后开始寻找雌性中华虎凤蝶进行交配。有趣的是,交配后的雌性中华虎凤蝶,会在尾端生出交配衍生物——一片直径约3毫米的棕色薄圆片,也叫‘臀袋’,以防止其再次交配。”张松奎说,在野外能够拍摄到中华虎凤蝶雌雄交配、雌性“臀袋”完整产生的过程,十分少见。
“我当时就看到离地面不远的树枝上有只‘小虎’,仔细看才发现是雌雄两只在交配,就赶紧召唤大家来看了。”同行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昆虫资源与多样性研究所博士宋志顺说,经由张松奎老师分享的雌性中华虎凤蝶“臀袋”的形成,如果放大了看,能清晰地看到“臀袋”是怎样从无到有产生的,的确让人大开眼界。
在蝴蝶专家的介绍中,中华虎凤蝶是在飞行中结对,婚飞后选择开阔区域的低矮处进行交配。而在附近,必然会有成簇出现的寄主植物。在茅山段的这对“小虎”夫妇的爱情,就这样被记录并被见证着。
早春时节是中华虎凤蝶羽化的高峰期,每年这个时节,在山林间寻觅、守望“小虎”是动物专家和众多蝴蝶爱好者的共同心愿。为更好地促进中华虎凤蝶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IUCN SSC中国物种专家委员会(CSSG)无脊椎动物专家组(蝶类)发起了“2023—2026年中华虎凤蝶及其栖息地考察与保护”考察计划,旨在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和秦岭山脉中华虎凤蝶及其栖息地的考察研究,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据悉,该计划将持续4年,3月4日在南京青龙山举行了启动仪式。考察地主要有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浙江、湖南、甘肃、山西、四川、陕西、重庆等。
惊蛰节气当天,常州市茅山段的考察是该计划的首站。参与者除了张松奎、宋志顺,还有来自常州、南京两地的蝴蝶爱好者章丽晖、张花青等人。大家在中华虎凤蝶集中栖息区对其寄主植物、蜜源植物、土壤、母岩、水质进行了样本采集,同时还对生境进行了图像记录。截至当天中午12点,众人在该区域共观察到中华虎凤蝶20多只。
张松奎表示,常州市茅山段活动结束后,他们将赶往南京市高淳花山段。随后,他们还将前往长江中下游和秦岭山脉等地考察,沿江各省市专家学者将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