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大明厂工业遗存,以另外一种方式重生
2022-11-29 10:20:00  来源:常州晚报  
1
听新闻

民国时期建造的宿舍楼仍保存完好

上世纪三十年代,工人在车间工作。

民国期间更名为通成纱厂时的水塔

剧组的演员在大明厂准备拍摄

■吕洪涛 朱臻 图文报道

延陵东路388号,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透着浓浓的民国风,成为大运河畔一处工业遗产的历史风貌。这里是原来的大明纱厂(被人们称为“大明厂”)所在地。一百年来,它见证了常州近代工业的起步、发展和变迁。今天,百年企业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让它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在这里,还存在着民国时期的建筑群

“这里曾经是常武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原点之一,现在被打造成创意园,里面的工业遗存让这里重新焕发活力。”今年58岁的沈桥庆是1984年7月份进入大明厂工作的,当时“大明厂”为常州第四棉纺织厂,后经过改制后更名为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现在他是该公司的行政部经理。工作了几十年,他早已对这里的历史了然于胸。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大明厂,这里青砖灰瓦、绿树成荫、水流潺潺,很多建筑有着明显的时代痕迹。

据沈桥庆介绍,大明厂的工业遗存主要有6处民国时期建筑群,包括办公楼、刘国钧办公室、水塔、幼儿园等。此外,这里还有一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

“近年来,我们公司本着‘修旧如旧,延续传承历史文化’的原则,对老厂进行改造,既保住了工业时期的建筑印记,又满足了现代企业的办公需求。”沈桥庆介绍,2016年,投资1.6亿元的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项目启动,2018年9月21日正式开园,厂区内21栋历史建筑得以“蝶变新生”,成为一个花园工厂。

2021年,国家工信部发布第四批国家工业遗存名单,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榜上有名。

网红“打卡”地,引来电影摄制组取景

走在大明创意园内,过去的员工宿舍、大礼堂、职工浴室,被改造成了公寓、产品展示厅、服装打样车间、历史文物陈列中心、员工健身房、咖啡厅,以及纱线、坯布、面料服装办公中心等,老建筑被赋予了新使命。

“在这些民国时期的建筑中,要数那座老水塔的历史最悠久。”沈桥庆介绍,民国老水塔高25米,建造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主要用于消防和工业生产。如今,圆筒形砖砌水塔上繁体的 “大明厂”字样虽斑驳但依稀可见。

他听老一辈的员工介绍,这个老水塔是常州最早的消防设施之一。由于当时用电紧张,大明厂时不时停电,工人们就趁厂里有电时用地下井水往水塔里打水,然后利用水塔高度产生的水压,把水输送到生产一线以调节车间内的温湿度。

在这个老水塔的东北方向还有一座更高的水塔,这座水塔高56米,修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厂里扩大规模,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量猛增。于是,工厂打了几口深水井,并修建了这座水塔。2006年左右,根据政府禁止开采地下水的相关要求,深水井和这两座水塔也停止了“工作”。

除了水塔,其他民国时期建筑也让沈桥庆有说不完的话。据他介绍,这些建筑现在有的被改造为餐厅,有的被改造为民宿。尤其是被改造为民宿的民国建筑,深受大家的欢迎,平时的入住率在九成以上。而临近节假日,需要提前预定才行。

其中一处民国建筑最早是大明厂的办公楼,现在不仅成为人们喜欢打卡的地方,还吸引了一些电影、电视剧组在这里取景拍摄。今年夏天,由演员张桐主演的关于常州三杰的电影《觅渡》在常州拍摄,剧组在寻找外景时一下子就相中了这里,认为此处民国建筑保存完好,充满了岁月感和质感,很适合电影取景拍摄。

“现在,电影正在后期制作,预计明年可以上映。届时,大家可以找找电影里的大明厂元素。”沈桥庆说。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工业遗存了解了大明厂的历史

“目前,我们工业旅游项目也如火如荼,每周都有人来参观。”沈桥庆说,近年来,到这里参观的人数已达数万人。通过把这些工业遗存活学活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大明厂的历史,了解了实业家刘国钧的爱国主义和工匠精神。

大明纱厂是中国现代杰出实业家、著名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刘国钧及其家族在常州的纺织工业遗存。其前身为“利民纱厂”,1921年,由江苏吴县实业家张云博、杨翼之等人在沪宁线上创建了第一个用机器纺纱织布的工厂。

所谓“大明”有“大放光明”之意,反映了近代爱国实业家在战火纷飞的黑暗时期,为国家和民族争取光明的强烈使命感。此后,历经金融阻滞而亏损,因管理不善而停闭,加上侵华日军的轰炸等影响,数易其主、数度改名。

抗战胜利后,著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重返故里租办该厂,并更名为大明纺织染公司丁堰工厂。

一直以来,大明厂都有两个门,曾有“西门进棉花,东门出棉纱”的说法,“因毗邻大运河,当时主要靠运河边的港口完成运输。”沈桥庆说,当时运河边的纺织厂很多,刘国钧先生选择这里,是因为风水好、交通便利。

“这里是风水宝地,工厂面对大运河,意寓着财源滚滚来,加上地势高且平坦,不会遭遇水灾。而事实上,常州历次下大雨,工厂从未被雨水、河水淹过。”沈桥庆说。

走过百年风云,如今,它正迈向新的征程

虽几经变化,但大明厂生产的棉纺织产品一直是有口皆碑。新中国成立前,该厂以其他纺织厂的废棉作原料,织成绒布和绒毯。据记载,其“圣母”牌花色绒布和军用绒毯,曾获得1928年巴黎国际博览会特等奖。

随着公私合营,1966年工厂转变为完全国营的常州第四棉纺厂,成为常州早期的四大国有棉纺织厂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是国内生产“的确良”的主要企业之一。1983年起生产的无纺布,热销十几个省市,产品供不应求,名噪一时。

纺织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制造名城的常州,其纺织行业的发展曾经是全国标杆。沈桥庆介绍,计划经济年代,工厂以完成国家分配的任务为主,大明厂的主打产品就是棉纱。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大明厂进行产品转型,开始做床上用品,“象船牌”踏花被从这里走向全国万千家庭。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全国纺织行业都开始走下坡路,一度出现亏损。1991年,工厂以资产一体化的方式加入仪征化纤集团,更名为仪征化纤常州大明公司。2006年,被全球最大的包芯纺织品供应商天虹纺织集团收购,更名为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常州天虹目前有3个生产车间,11万纱锭的规模,生产30个大类的品种,年产值达到了4亿元。

“大明厂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现在,它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新的征程!”沈桥庆说。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